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8日电(吴爱娣)近日,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2025)结果揭晓。三明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凭借扎实的教学实力、丰富的实践成果与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再次蝉联应用型专业全国首位,成功实现“四连冠”并连续三年获评六星级专业。这一优异成绩,是学校长期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持续深化“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
作为福建省首批“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该专业始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使命,精准对接文旅产业发展需求,在学科建设、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方面持续深耕,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强根基 夯实服务地方底色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前,该学科团队拥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福建省委认定高层次人才5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1人,并柔性引进国内文旅行业一线专家4人,聘任行业导师17人(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依托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和省市科研平台,团队聚焦“两山”理念生态价值转化、林改、客家文化生态等关键领域,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2项,其中,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建设经验更入选2024年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典型案例。这些“硬核”支撑,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深融合 锻造服务地方能力
服务地方是应用型高校的使命所在。学科团队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深度融入地方文旅实践。从助力万寿岩—格氏栲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评、将乐县常口村国家AAA旅游景区创建,到指导区域酒店开展“生态+绿色”主题活动,累计完成相关项目20余项;积极参与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创建,获得三明市文旅局肯定;牵头研制《地学旅游科学解说与导览规范》国家级团体标准、《森林骑行道借道改道技术指南》等地方行业标准,成为地方文旅发展的“智囊团”。
在产教融合方面,团队依托天元旅游产业学院,创新“联盟驱动、项目介入”育人模式,开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智慧文旅等16个新业态项目驱动创新班,培养了近千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文旅人才;校企联合建设实践教学案例12个,其中,1项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规划建设中心案例库。通过举办全国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建设联盟年会等活动,积极推动“三明经验”走向全国。
促协同 拓展服务地方半径
依托福建“海峡情缘”优势,学科团队着力探索闽台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搭建台湾教师来校任教与合作的优质平台。通过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研究院、海峡两岸论坛等,推动两岸教师在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等领域深度合作。台湾教师两年间承接12项乡村振兴服务项目,指导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竞赛奖项50余项;参与“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全域旅游规划、沙县小吃文化城4A级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议获省委领导批示。
“连续四年荣登榜首,正是我们向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交出的生动答卷。”三明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专业改革,强化产教融合协同,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举措,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教育强国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三明学院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