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晓月:用爱与声音,为孩子们筑梦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8日电(叶艺琳)吴冬梅,是在电波中以“晓月”之名温暖了无数小听众的福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走进她的“月亮河”工作室,一张长木桌背后是排满童书和各类书籍的五层书架,对面的墙上则悬挂着五条细细的绳子,彩色的夹子错落其上,夹着的照片如跳动的记忆碎片般串联起独属于“晓月”的时光轨迹。

  893电台的“晓月姐姐”已在飞逝的时光里变成了“晓月阿姨”,但她一开口,字正腔圆的发音所带来的纯粹感和无形的亲和力,瞬间便把人拉回广播的黄金年代。如今,她仍坚持在一线做节目,以温暖的声音、真挚的爱心和不懈的努力,为孩子们讲故事,同时积极投身于阅读推广、文学创作以及各类公益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点亮了一盏明灯。

晓月。受访者供图
晓月。受访者供图

  把声音留在孩子的童年记忆里

  晓月的音色,是上天给予她的礼物。她与广播的缘分始于1994年,那时,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在招收主持人,大三的晓月因热爱广播便报名参加,并以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在电台兼职的机会,从此开启了三十余年的广播之旅。

  “我很清晰地认识到职业身份和自己本人的区别,在我看来,月亮的光来自太阳,自己的光源于他人,所以就有了晓月的月。”为了区分职业与个人身份,她为自己取名“晓月”,后来,这束融合破晓与月华的光,照亮了无数孩子的童年星河。

  早期,晓月从事夜间情感节目主持,凭借出色的情感沟通能力,很快在听众中收获了良好口碑。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将重心转向少儿广播节目,她的声音也开始留在福州孩子们的童年记忆中,“他们认为我的优势在于声音能传达出那份不掺杂质的真情。”晓月说道。2007年,她在901左海之声主持儿童阅读节目《晚安宝贝》,每周一到周五晚上八点半至九点,她便用自己那温柔、充满感染力的声音,为孩子们讲述故事、分享作文,陪伴孩子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因为电台节目是直播形式,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听到节目,晓月在同事帮助下,最初用卡带将节目音频录制留存并上传至互联网,如今点开各大新媒体平台,便能免费收听“晓月阿姨”200多个专辑、上万个音频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国学、百科、名著、诗歌、绘本、作文等多个领域。

  晓月的音频节目不仅在福州地区广受欢迎,还辐射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大城市,甚至在国外的纽约、伦敦等地区也拥有众多粉丝。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斯坦福中文学校的马立平校长将节目音频作为中文教学的听读素材,助力海外的中国娃学好国学,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哼着《诗经》,让书去“漂流”

  “书信整装待发,如果方便请捡几片贵州的树叶放进去呀。”在月亮河第40组黔西拉萨书香漂流微信群内,晓月正跟进贵州黔西市第一实验学校和拉萨市城关区当巴小学的书信漂流情况。

月亮河书香漂流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来往的信件。受访者供图
月亮河书香漂流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来往的信件。受访者供图

  怀揣着对阅读推广的热忱,晓月在2015年启动了月亮河书香漂流活动,她不遗余力地宣传、呼吁大家关注乡村阅读,如今3000多本书籍和信件已从福建寄往宁夏、西藏、新疆等地。“书籍是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晓月借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名言表示,当你沉浸于书籍时会发现,它不仅是一个避难所,更是一扇通往美丽花园的大门,能在文字的秘境里邂逅万千风景,也能在书中看到更广大的世界,以此来降低个人在生命不同阶段的起伏所带来的迷茫和困惑,重新积蓄力量前行。

  作为阅读推广人,晓月已经被众多公益组织、学校、学生和家长所熟知。早在15年前,晓月便发起了公益阅读项目“月亮河阅读会”,主动走进城乡校园、社区等开展了数百场讲座和阅读沙龙;同时也和身边的朋友们一起,为云南腾冲、重庆达州、湖南桑植等地捐建了46个乡村班级图书角。晓月说:“我并不觉得做这件事需要坚持,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很好,我就很想做,就这么简单。”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晓月喜欢读《诗经》,还把305首诗谱曲来吟诵。采访当天,她轻轻哼唱起自己尤为喜爱的《诗经・小雅・无羊》。对她而言,读着诗经,情绪所致,调子就自然而然地就唱出来了。“通过唱的方式也可以更好地去推广《诗经》,这也算是阅读推广的一个尝试。”晓月已在互联网平台上推出了305首自创曲调的《晓月唱诗经》音频作品,以别出心裁的演绎方式传承经典,让古老的《诗经》在旋律中焕发新生。其作品不仅获得学校与广大家庭的一致好评,更成为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的趣味桥梁。

  用文字陪伴孩子心灵成长

  除了是优秀的广播主持人,晓月还拥有众多其他身份——中国作协会员、儿童阅读推广人、心理咨询师。此外,晓月于2013年被聘为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14年被广东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发展中心聘为阅读领航员;2015年被福建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儿童工作部等单位聘请为“儿童保护·行走福建大型公益活动”的儿童保护天使。

  “这些身份是相互关联的,并非完全割裂,而且能够相互助益。”在身份角色的不断蜕变与叠加中,在与青少年群体的深度接触里,晓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孩子们面临的多元心理困惑,为此,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耐心地为他们纾解烦恼。她表示,自己可能是一个比较喜欢去解决问题的人。

  源于对孩子纯粹的关爱,而非刻意的创作意图,四十岁时,她开启了写作计划,“我不认为我写的书是文学,我写书就是想和孩子们分享一些我认为对生命有意义的故事,去和孩子们谈心对话,成为他们的同盟。”

学生们展示月亮河书香漂流活动中收到的晓月所著的书籍《幸福草》。受访者供图
学生们展示月亮河书香漂流活动中收到的晓月所著的书籍《幸福草》。受访者供图

  目前,晓月已出版《茉莉花开》《和木棉树说话的孩子》《又见构树花》《加一块方糖》等11本书籍,这些作品聚焦孩子们的家庭和校园生活,关注离异家庭、残障群体、援藏群体等特殊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孩子们探讨人生,探讨成长路上不同的烦恼,抚慰着孩子们的心灵。其中,《和木棉花说话的孩子》《喜欢红头发的孩子》分获福州市茉莉花文艺奖以及“读吧!福建”十大好书奖。2022年,晓月以“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林占熺及其菌草团队为原型创作的《幸福草》荣获福州市茉莉花文艺奖。

  采访尾声,热爱花草的晓月分享着自己近期在福州的“新”发现:途经法海路时看到含苞的波斯皂荚,福州二中门口的使君子撑开花瓣为夏日撑起一帘流动的花幕。看见问题、留心变化、采取行动,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命题。在电波里播撒词语的种子,在书页间孕育成长的寓言,广播事业、公益活动、文学写作、阅读推广……这些在晓月长期的坚持下,早已长成了她的生命根系,“我很愿意一直做下去。”她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