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7日电(董茂慧)“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福建长汀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青石板路上,长汀县实验小学“子易图书室”的木质窗棂间,流淌着书香与童声。两万余册图书如星辰般排列在36个书架上,十年光阴里,它们化作照亮山城孩子眼眸的星光,织就了一方连接古今、跨越山海的精神原乡。
2015年金秋,长汀实验小学1985届校友傅强携弟妹与北大校友曾强、丁延庆等人回到母校,自费筹建图书室,秉持“利他·共享·传承”理念,旨在为孩子们播撒知识火种。想法一出,瞬间汇集贤达无数:晨风中,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题写的匾额“子易图书室”苍劲有力,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教育学院教授丁延庆亲手揭牌;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董事傅可畅先生跨海而来观礼。北大校友曾强捐赠的三批图书如潮水般涌进书屋,扉页上题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此,80平方米的阅览室成了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闪耀的文化灯塔,窗台上的绿萝的疏影摇曳,垂落书间,是孩童们的理想在光阴里抽枝发芽。
燕园情谊注书香
2015年吴飞教授首讲《中国文化中的小学》时,孩子们趴在讲台边看他在黑板上画 “六艺” 图谱,粉笔灰落进笔记本里,如同未名湖畔的风,轻轻地吹到了汀江畔的书架,也落进孩子们 “博学于文” 的憧憬中。此后,图书室里总是挤得满满当当,吴飞教授用《九章算术》里的古题编出动画故事,让山里娃第一次发现 “数学是宇宙的诗”;《博物》杂志主编许秋汉带来的蝴蝶标本展,引得五年级的丘琳琰写下 “哇,每片翅膀都是大自然的藏书!”2024 年岳昌君教授考察时,撞见三个小义工正用北大图书馆寄来的古籍修复工具修补《城南旧事》,糨糊的米香混着旧书纸味,让他眼眶发热:“这才是文化传承该有的样子。”
在子易图书室发起“小义工制度” 里,四年级的涂安然学会了用 “井字打包法” 捆扎绘本,她总把最破的书挑出来修补,“就像给受伤的故事包扎”;六年级的钟政宏能熟练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整理书架,他说每次蹲下整理儿童文学区时,都觉得 “自己在给知识排队”。傅强校友指着墙上的北大校徽说:“图书馆是让山外的光透进来的窗,是孩子们感知中国、爱上中国的窗口,是触摸世界、了解世界的阶梯。北大毕业生应怀社会责任感,把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延伸到基层,让更多身处县城的孩子因阅读而散发光芒。”
十年间,北大校友们捐赠的不仅是图书,更带来了顶尖高校共13期“名师讲坛”的智慧星光。当“子易图书室”的匾额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时,书架间的红马甲义工们,正把燕园的人文精神悄悄酿成山城弥漫的书香。

书香活动育新苗
2024年8月,子易图书室的研学旗帜飘扬在北大校园。二十名小义工站在北大图书馆前,仰望着1600万册藏书组成的知识殿堂。五(1)班张艺翔小小的鼻尖久久地贴在玻璃展柜前,《新青年》合订本上李大钊的批注像跳动的星火,而他想起在长汀修补的《红星照耀中国》,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忽然懂了,原来革命精神也藏在书页里”。在古籍修复室,五(4)班丘琳琰发现北大修复师用的糨糊瓶,和她在图书室补书的一模一样,“原来我们做的事,和守护‘国宝’的人是一样的”。返程时,孩子们在《平凡的世界》扉页写下便签:“山的那边有星辰,我们替你看过了。” 丁延庆教授在赠言本上的 “保持好奇”,与十年前建馆时的初心,在未名湖的倒影里重叠。
十年书海未停舟,墨融岁月韵长留。“子易图书室”与“龙岩图书馆”的共建活动让孩子们走进 “图书王国”—— 采编部主任陈秋华讲解各国图书馆特色时,投影仪映出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穹顶,小义工范敦材速写出了 “会发光的书架”;红色研学中,孩子们在古田会址触摸红军用过的煤油灯,回来就在图书室办起 “长征故事读书会”,把收集到的老物件拍成微视频。而新华书店的实践课上,涂安然打包图书时总把棱角对齐,“这样书宝宝们在路上时就不会受伤了”——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正是子易图书室播下的种子。
馥郁书香促成长
晨光中的子易图书室,常能看见五年级学生李文茜的身影。她刚获第三届征文比赛一等奖,手指摩挲着散文集里喜欢的段落,阳光透过窗棂在她发梢织成金网。“每次走进来,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她轻声说,而书架上她捐赠的《小橘灯》里,夹着去年北大研学带回的枫叶书签。获得一等奖汤雅淇,在《书架上的时光机》中感叹:“每抽出一本书,都像拉开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如今,长汀实验小学每年都有优秀小义工走进清华北大,校长李玲香总说:“是子易图书室的书,给了孩子们丈量世界的尺。”

钟政宏在义工日志里写过一个细节:他曾把修补好的《城南旧事》递给一个转学生,男孩翻到最后一页时突然愣住——那是往届义工用彩色铅笔绘的 “英子送别图”。“原来我们做的事,会像涟漪一样传开。”这个发现让他在整理书架时,总把最有趣的书摆在低矮的位置,“这样更小的弟弟妹妹一伸手就能拿到”。十年间,从这里走出的孩子,有的成了大学图书馆的志愿者,有的把客家文化写成小说,而长汀古城的文化血脉,就在这一本本书的传递中,变得更加丰沛。
林语堂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2025年的第一缕春风吹过长汀城墙,子易图书室的绿萝又抽出了新芽。子易图书室的故事印证着:改变一所学校,可以从一个书架开始;点亮一个孩子的未来,也许只需要一本好书。当钟政宏这样的一批批小义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时,他们身上已深深烙下“利他、共享、传承”的精神印记。这或许就是一所山区小学图书室所能提供的最珍贵的精神食粮。
窗台上,孩子们用空墨水瓶养的风信子正在绽放,这座由校友反哺、燕园情怀与山城童声共同构筑的精神粮仓,让千年古城在书香中焕发新生,也让每个走进这里的孩子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被知识照亮的生命,终将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