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孙淑静:解锁古田银耳百亿产业“科技密码”

  东南网7月2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通讯员 姚剑平) “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银耳产业就像无源之水,系统化种质资源建设是产业创新的根基。”日前,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团队党支部书记孙淑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孙淑静介绍银耳新品种。受访者 供图
孙淑静介绍银耳新品种。受访者 供图

  作为福建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银耳岗位专家,孙淑静带领团队建成了全国首个银耳种质资源库。她让曾经历“太空游”的银耳新菌株“HT108”在古田县成功结出朵朵“银花”,她以二十载的科研坚守,解锁古田银耳百亿产业“科技密码”。

孙淑静(右一)在银耳种质资源库。受访者 供图
孙淑静(右一)在银耳种质资源库。受访者 供图

  走进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的银耳种质资源库内,孙淑静正和她的团队开展银耳育种创新研究。放眼望去,冰箱里一排排试管整齐的摆放着,银耳菌丝、香灰菌、芽孢……每一个试管上面都有自己的编码。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关键。这座汇聚全国16省40市区的160余株野生种质和200多株育种中间材料的“基因银行”,保存着抗逆性、活性成分等珍贵性状。

  古田银耳占全国90%产量,却受困于种源单一化、加工专用品种缺失的产业瓶颈。孙淑静在2018年启动育种计划,2020年带领团队驯化选育的“绣银1号”,有效提高银耳多糖提取得率,填补了银耳专用加工品种空白。

  同时,孙淑静团队构建“太空+大地”双轨育种体系,2022年通过认定的“福银雪耳”,耳片成品率提升30%,破解了本草银耳加工损耗难题。2024年诞生的航天银耳“HT108”,其黄酮多酚含量较基础种提升50%以上。

  多年来,孙淑静与研发团队深耕银耳三大专用种,打开了深加工、饮品、药用三条产业通道。

  在古田银耳产业遭遇生产成本攀升、种植效益持续萎缩的双重夹击时,孙淑静率领团队首次揭示银耳生长的黄金温度以及银耳菌丝与香灰菌丝最佳比例,使得营养输送效率达到峰值。她还带领团队确定了玉米芯替代棉籽壳的最优添加量,开发了银耳的扩容增效技术。

  目前,她带头建立的“银耳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在古田全县推广应用,单袋产量(干重)由原来的90克提高至110克以上,这项技术每年推广约4亿袋,每年创造超2亿元的经济效益。

  “未来我会继续在银耳产业的星海征途上,以‘种质资源筑基、绿色技术赋能’,让菇农、企业和银耳生产产业链上的从业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孙淑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