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9日报道(记者 林先昌)当今,人工智能无疑是最为强劲的技术浪潮,正以破竹之势重塑全球的生活与生产格局。而在这一变革的核心,AI算力宛如基石,承载着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的重任。
4月29日至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人工智能算力发展成为会场内外热议话题。
28日,福建省人工智能专家组组长,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纪荣嵘、思明智算中心负责人李沛、浪潮计算机总经理贡维围绕国内AI算力发展开展深度探讨。
AI赋能产业革新
福建在推动国内AI算力方面有哪些优势?
纪荣嵘认为,在当下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福建的优势并非在传统人工智能底层硬件或技术研发上,而是在于强大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福建应聚焦现有优势产业赛道,如晋江鞋服、宁德时代电池产业等,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其中,实现产业赋能。

然而,福建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以厦门为例,软件信息计算机类毕业生虽数量可观,但多数缺乏AI大模型实操经验,无法满足福建对AI人才的需求。因此,纪荣嵘建议,福建省应依托厦门大学等高校,从供给侧改变毕业生人才结构,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同时,省、市应采用有组织、有导向的研发产业布局,突出重点赛道,避免财政资源的分散投入,确保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抓住新一轮AI红利。
纪荣嵘透露,福建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已在福州、厦门、泉州建设三个人工智能产业园,但目前尚未产生爆炸式效应。原因在于产业缺乏创新引擎和龙头企业,人才储备不足。因此,他建议建设高能级研发机构,吸引和培养人才,解决企业AI共性问题;政府对AI应用场景进行公约化,打造高能级平台,开放公益类 AI 算法,降低全省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AI赋能成本,发挥制度优势,避免重复研发与资源浪费。
协同破局之路
李沛所在的思明智算中心则在构建区域性 AI 能力方面有着独特规划。思明智算中心作为政企连建连用的智算中心,定位为研发产业算力平台。一方面服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为研发企业提供普惠性算力。通过租赁方式降低企业使用成本,配套政策补贴,涵盖算力、模型、算法、数据购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在规划上,思明智算中心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推出“人工智能+”行动,在政策、空间、人才、资金、场景培育五个方向构建特色AI应用生态,涵盖供应链、法务、教育、医疗、城市治理等领域。同时,思明智算中心还开展人才职称评定,对硬件设备进行兼容性适配,根据产业需求推荐合适设备,并通过评定研发企业典型首发案例,驱动算法与精度优化,实现“应用为王”的目标。
技术创新实践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浪潮计算机亮相峰会现场体验区,展示前沿智算产品与行业解决方案,并举办“有福之州 对话未来——2025智慧算力创新发展研讨会”。
浪潮计算机在推动整机迁移、促进生态协同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贡维介绍,作为产业链链主,浪潮计算机在解决不同厂商产品适配难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硬件兼容方面,浪潮计算机参与制定整机和部件标准,定义了推理服务器、训练服务器的标准规范,如针对人工智能训练服务器,统一接口规范,实现不同厂商加速卡的兼容使用。
在软件适配方面,浪潮计算机通过实验室提前进行兼容性测试,解决国内系统与现有设备的适配问题。同时,开发适配管理平台,开放接口,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透明跟踪与协同。在一体机细分赛道,浪潮计算机出货量领先,尤其适用于缺乏算法工程师的中小企业,满足其 AI 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