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学子长汀实践

  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25日电 依托与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的长期战略协作,福建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精心搭建起“科研+教学”深度融合平台,为培育高素质生态人才、探索生态治理创新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4月15-16日,在福建师范大学李守中教授、姚晓东副教授、张秋芳副教授的带领下,该校生态学专业本科生走出校园,走进长汀,开启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生态文明实践之旅,在红土地上探寻水土治理与生态价值转化的科学路径。

  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学子长汀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学子长汀实践。

  此次实践活动得到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的支持。为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水土保持中心的工作人员结合当地生态治理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规划了两条特色鲜明的考察线路,巧妙串联起生态修复示范区、崩岗治理工程点、生态价值转化示范点等12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场景。水土保持中心谢炎敏高级工程师作为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与校方教师组成联合指导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导师们以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围绕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历程,系统阐释“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立体防治模式。从山顶的封山育林,到山腰的经济林种植,再到山脚的农田整治,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科学治理的智慧。同时,导师们还深入解读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化等创新实践成果,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可能性。

  师生们首站来到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定位监测基地伯湖北坑山场,这里见证了福建师范大学科研团队近20年来的坚守与付出。长期开展的植被恢复实验,不仅积累了海量珍贵的生态数据,更成为区域治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在伯湖村,师生们沿着“生态修复区-红色文化地标-林下经济示范区”的线路前行。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生态修复成果,一边是承载着革命精神的红色遗址,让师生们深切感受到红色精神传承与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

  在水土保持科教园,学生们首先观看了专题宣传片,随后,通过实地观摩边坡治理工程、崩岗治理模型及水土保持综合观测场,学生们系统学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技术与科学原理,从理论到实践,对生态治理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

  在河田南塘河背“绿之梦”家庭农场等生态价值转化示范点,师生们深入调研“生态保护+产业开发”协同模式。作为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化交易的实施主体,这些区域通过生态产品开发、碳汇交易等创新路径,将生态效益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学生们走进农场,与当地农户交流,详细了解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情况;研究碳汇交易的具体流程和运作机制,亲眼见证“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生动诠释了“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

  此次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是福建师范大学深化协同育人的重要探索。通过校地深度合作,让学生在红色热土上深化生态治理理论认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生态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不仅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更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未来,福建师范大学将持续推进与长汀的合作,不断丰富协同育人模式,为推动“两山”理论等生态文明思想在长汀落地生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贡献师大智慧与力量,书写校地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