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26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 张梦媛)3月22日,武夷山下,九曲溪畔,第二届武夷论坛如约启幕。通过一系列活动,与会专家学者以“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探讨了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相关议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以及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多元视角,共话文明发展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学者带来了富有深度的观点。

“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工业化历程。不仅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这样说道。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并不断地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境界,是一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

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白永瑞退休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东亚视角分析中国崛起这一全球性课题,尤其对通过借鉴韩国的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重新解读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他表示,全球性资本主义文明正处于危机之中,现在正是需要积极应对并提出另一种文明的时期,我们应当从中国古典思想中寻求现代文明转型的新路径。

“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有悠久的历史,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产,这个文化资产对全世界来说有多层次的价值和魅力。”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学院荣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罗伯特·恰德认为,除了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近年来,中国电影电视、电脑游戏、科幻小说等,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作为一名西方汉学家,他希望可以在西方普及对中国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有意思、有价值的文明,“我觉得有必要培训研究中国的学生,用英语在国际平台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让西方认识到‘酷中国’。”
“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借用朱熹的诗句表达了他“古今中西之争强调的是融注古今,汇通中西”的见解。他表示,“双向的诠释和对话注定要指向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全球文明倡议。”
聚集数智,探讨文化传承
在当天与谈环节,嘉宾们就“数智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影响”发表看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数智时代为研究、理解、传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更多可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则对机器模拟书法创作持保留态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以自身使用AI辅助诗词创作的经历为例,指出技术虽能快速生成工整诗作,但人文情感始终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密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清贤提出应善用数智化特质传承文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肖向荣荣强调要将数智技术上升为艺术语言,同时警惕技术带来的问题。
当复旦大学知名学者、著名节目主持人蒋昌建提问道:“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怎样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黄清贤表示:“第一要接地气,我们要用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话,不要只是停留在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里。”在他看来,中国要发挥科技的“穿透力”,运用好它,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甚至喜欢上中国,这将创造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叶培贵对该观点表示认同,并表示:“书法是高度实践性的东西,要拿起笔来,它的黏性就会发挥巨大作用。文化传播也一样,我们只有在不断传播中,才会去学习和思考,才能提升文化的黏性。”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充分交流的时代,数字技术毫无疑问为全球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许多新路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共同话题,这样才能引起国内外的相互关注”。范迪安补充道:“中国绘画从来就有自己的天地观、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我们有一整套的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这些是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国家他们也感兴趣。”
“朱熹说,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就是说我们要以最闲适、最容易让大家接受的方式去讲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相信这样大家都能听懂这‘两三声’。”蒙曼引用《九曲棹歌》的诗句阐述了她心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的看法。
“‘相互关注’很重要,需要我们做到向内走、向外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接过话茬。他说,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可向内求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唯我独尊,正如朱熹说的要“继往开来”,向外看是为了集大成,这不是简单的物理堆积和搬运,而是一种“化学反应”,是高度智慧的结晶。
在第二届武夷论坛期间,“述与作:从孔子到朱子”“古典学与现代性”“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与现代化诠释”“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两岸青年赓续中华文脉”5个平行分论坛在武夷山市、建阳区、建瓯市、浦城县四地同步进行,学理思想与地方文化激荡共振、深度交融,思想火花交流碰撞,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分享着更多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