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林虹踏入福州福清市公安局,自此与户政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户政窗口日均接待群众数十人次,审批业务量达三百多件,但她独创的“望闻问切”工作法让繁琐化作精准。耐心“倾听诉求”、细致“审核材料”、精准“开具处方”、承诺“一次办结”。“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林虹常挂嘴边的话。面对材料不全的群众,她坚持“一次性告知”,避免群众多跑腿;面对特殊案例,她及时对接上级部门,理顺流程堵点。

曾有位老人颤抖着递来泛黄的出生记录,为其失管13年的孙子小明(化名)申请落户。面对材料不全、生母失联、出生证难以办理、无法落户的困境,林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行动轨迹,联动社区民警走访村居,主动联系妇幼保健院翻找13年前的分娩档案,最终突破补办出生证明的时效瓶颈。当生母在“情、理、法”的劝导下含泪签字时,办公桌上已垒起半尺高的证明材料。“孩子终于能报名了!”老人攥着新户口簿的手微微发抖。

这笔无户口人员办理落户只是众多无户口人员中的缩影,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的问题上,林虹向来义不容辞。十七年来,她积极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的便民措施,实现业务“零差错、高效率”,成为全市户政业务的“活指南”。
创新服务提质效 小窗大爱暖民心
多年来,林虹的窗口始终是群众心中的“暖心站”。面对特殊业务,她以创新便利群众。“我家孩子暑假回国只剩三天!”日本侨胞陈女士的焦急来电,道出了百万福清侨胞的“候鸟式”迁移难题。许多侨胞子女因出入境安排紧迫,常面临“材料未齐先出境、再办手续重准备”的困境。此时林虹牵头建立的“三优先”机制随即启动:优先受理窗口前移、优先审批材料流转、优先办结时限压缩。
三天内完成的落户手续让陈女士不禁感叹:“这纸户籍比机票还珍贵!”
全年千余件侨胞业务中,300多件加急办理的背后,是24个派出所同步亮起的提示灯,是林虹桌面上《加急审批业务申请表》上鲜红的“特事特办”印章。通过将户政服务从“物理窗口”延伸到“云端服务”,既解决了侨胞子女的身份认定难题,更让海外游子在“一纸户籍”中触摸到家乡温度,切实增强了百万侨胞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窗口虽小,却承载着万家灯火的重量;公章虽轻,亦凝聚着四海归心的温度。林虹说:“户籍是游子回家的船票,我们就是掌舵人。”当罗马的出生证明在云端核验通过,当东京的视频公证化作户籍纸页的钢印,林虹用“三优先”机制织就了一张跨越22个时区的服务网。方寸窗口丈量出的,不仅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度,更是一个基层民警守护“人间值得”的赤诚。
初心如磐践使命 巾帼担当映警徽
市民服务中心的叫号机还未启动,林虹已伏案核对完37份异地通办材料。十七年间,她将“群众跑腿”化为“数据跑路”,那些被妥善安放的户口本里,藏着万家灯火的安宁。
作为全市户政业务的“活指南”,林虹不仅自己业务精湛,还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她经常组织户政窗口的同事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巧,帮助年轻同事快速成长。在她的助力下,整个户政团队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多年来,她始终面带笑容为窗口前的群众办理业务,藏蓝警服上的党徽在服务台前微微闪光,恰如十七年前那个伏案整理档案的新警,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一寸寸织进时光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