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海峡姐妹】陈丽华:孝行天下 爱暖人心

  陈丽华,1973年出生于漳州市东山县前楼镇岱南村。2007年,经人“牵线”介绍,她嫁给了同村的洪跃文。婚后,陈丽华才知道婆婆洪巧珍在多年前就身患严重的静脉炎,加上祖婆婆洪宝珍双肢瘫痪,家庭主要靠公公林朝居和丈夫洪跃文打杂工维持生计。2010年,年仅61岁的公公林朝居病逝,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好在婚后不久,陈丽华就怀上了宝宝,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儿子,这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丈夫在外打工,陈丽华便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不仅要照顾婆婆、祖婆婆,抚育儿子,还要下地干农活。身患静脉炎的婆婆,因双下肢红肿引起感染溃疡,烂洞流血水,伤口令人不忍直视。陈丽华总是细心地为她清洗伤口、换药、敷药,耐心地完成每一个护理步骤。祖婆婆双脚不能走路,尾椎骨疼痛,身上瘙痒难忍,陈丽华总是想方设法买来药物、药膏,以缓解她的尾椎骨疼痛和瘙痒。陈丽华还为祖婆婆端水喂饭、换洗被褥,为她挠痒、按摩,悉心照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处于农忙时节,陈丽华对两位老人不离不弃,从不会因为忙碌而疏忽了对她们的照顾,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点委屈。

  陈丽华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打工所得,生活本就困难。2008年,随着儿子的出生,家庭经济更加捉襟见肘。于是,儿子一到上幼儿园的年纪,陈丽华便将他托付给住在西埔的妹妹照顾,自己外出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有一段时间,丈夫不堪生活压力,整日心情苦闷,借酒消愁。陈丽华并没有因此埋怨丈夫,她以宽容和温暖的心胸,对丈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他与自己同舟共济。在她的支持下,丈夫重新振作,努力打工的同时积极承担家庭责任。祖婆婆常说:“感谢苍天为我家送来这样贤孝的孙媳妇!如果没有她,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陈丽华的婆婆早在1998年就患上了静脉炎,因未能及时发现,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一家人四处求医,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外债。婆婆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看着婆婆被病魔折磨的样子,陈丽华心如刀绞:“如果能为婆婆治好病,我就是砸锅卖铁,再苦再累也值得!”为了给婆婆治病,陈丽华节衣缩食,起早贪黑地干农活,还外出打工挣钱。口渴了,她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衣裤旧了,几年都没添一件新的。在努力攒钱的同时,她也积极地四处打听治疗静脉炎的良方。

  2012年10月,陈丽华拿出1万余元,用以送婆婆就医。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婆婆的病情有所好转,全家人喜出望外。然而,出院6个月后,婆婆的病症复发,陈丽华不得不急忙将她再次送回医院治疗。医生告知,由于婆婆静脉功能不全、血栓以及动脉硬化闭塞,必须定期为她疏通血管。就这样,从2012年到2013年底,婆婆十几次往返漳州市区治疗,住院时间最短一周,最长四十多天。其间,医院还对婆婆已坏死的右膝盖骨进行了手术治疗。

  尽管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家里人依然没有放弃希望,每攒下一笔钱,就立刻带她四处求医。近几年来,婆婆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住院,她的病症依旧反反复复,不见好转。住院期间,陈丽华在病床边精心照顾婆婆,为她喂食、洗脸、擦身、换洗衣物……如此贤惠的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多年来,他们跑遍了省内外多家医院。陈丽华一家为了给婆婆治病,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支付了昂贵的医疗费用。看着过度劳累而日渐憔悴的媳妇,眼见村里人家家户户盖上三四层新楼房,唯独儿子和儿媳妇依然住在破旧窄小的房屋里,婆婆经常唉声叹气:“都是因为我的拖累,我真是生不如死。”对此,陈丽华安慰婆婆:“您放心,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给您治病,不管再苦再累,这是我们做子女的责任!”婆婆在她的安抚下,重拾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回忆往事,丈夫洪跃文动情地说:“她的努力付出,挽救了我们这个家。”

  每当人们问起陈丽华这十多年是如何坚持下来时,她常这样回答:“我没有想太多,只是每天从早晨开始,顺其自然地做完这一天该做的事。人只要朝前看,日子就会一天一天过下去。”

  2018年8月,陈丽华被评为第四届东山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20年1月被评为孝老爱亲“中国好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坚守着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家庭有着坚定的信念。面对重重困难,她永不言弃,将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美德发挥到极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千古孝道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