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13日电 在福建省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闽剧,这一承载着450年历史沉淀、以福州方言吟唱的戏曲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与发展挑战。
1月13日,福建省政协委员、民建中央文化委副主任余昌鸿在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破除闽剧‘活态’传承瓶颈,大力推动闽剧振兴”的提案,为闽剧的未来发展探寻破局之道。
闽剧,雅称“榕腔”或“闽腔”,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时光的流转中,闽剧的传承之路却显得愈发坎坷。余昌鸿在深入调研多位闽剧表演艺术家及福建省闽剧艺术发展联盟的9家省市级剧团后,发现闽剧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四大严峻挑战。
人才断层,是闽剧传承的首要难题。传统的师徒口传心授方式,使得老一辈闽剧艺术家的离世带走了宝贵的经验和技艺。加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逐渐减退,闽剧传承人才的断层现象日益严重。非遗闽剧传承人陈乃春表示,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生对闽剧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让闽剧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闽剧演出市场的萎缩,则是另一大困境。福州方言作为闽剧的特色,如今却成为年轻观众接受闽剧的障碍。加之闽剧逐渐淡出民间习俗,失去了在民间的根基。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让闽剧单一的舞台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观众老龄化现象明显,闽剧的观众群体正逐渐缩小。
财政等扶持政策的有限,也让闽剧的传承发展步履维艰。政府在闽剧传承发展方面的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社会资金对闽剧传承发展的投入也较少。业余剧团、闽剧协会等作为闽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获得的政府扶持力度更为不足。如仓山闽剧协会虽举办系列惠民演出,但受制于场地空间有限,难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传统闽剧创新动能的不足,更是让闽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力不从心。年轻戏曲人才和各类主创人才的匮乏,使得闽剧演出剧目多为传统剧目,内容陈旧老套,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同时,闽剧舞台传播方式单一,虽尝试与新媒体融合,但整体融合程度和效果仍有待提升。
面对闽剧传承发展的困境,余昌鸿提出了以下建议。
他强调,首先要以人为本,加强闽剧人才培育。一是加快方言普及,可以通过组织专家编写闽剧艺术和福州方言校本教材,在中小学开设福州方言及闽剧兴趣班等形式,加强闽剧艺术教育的普及。二是持续推进闽剧进校园,可运用“延时课堂”,邀请闽剧艺术家和传承人到学校讲座表演,挖掘潜在人才。三是建立健全闽剧教育体系和专业团体建设机制,通过开设闽剧专业课程、研学基地、组织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挖掘和培养。
其次需传播先行,拓展闽剧传播途径。一是建立闽剧艺术传承保护资源库,引导地方建设微信公众号、微博、APP和网站等,打造戏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解决戏曲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各地政府可将闽剧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开展“闽剧进校园”“闽剧进社区”“闽剧三下乡”等活动,鼓励文化惠民商业演出,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再者应政策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多渠道筹措并增加演出费用补贴,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闽剧领域,为闽剧的传承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二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如可提供古厝用作闽剧协会和民营剧团等的培训基地和演出场地,为闽剧的传承发展创造有利硬件条件。三是探索闽剧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举办各种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拓展闽剧市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