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22日电(记者 龙敏)10月20日,在福建农林大学建校88周年之际,该校在金山校区常盛会议中心举行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暨特色产业链成果发布会。
在开幕式上,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代表学校致辞指出,学校举办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暨特色产业链成果发布会,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一是强化成果产出,打造社会服务“新高地”;二是强化校地融合,构建科技推广“新模式”;三是发挥人才优势,打造服务产业“新样板”;四是强化精准对接,拓展成果转化“新空间”。
他说,此次发布会重点推介21个特色产业链服务方案、124个优质品种、500个重点专利,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也将以此次发布会为新的起点,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科技创新等要素集聚的优势,努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更大成效,在对接企业上实现更大进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展现更大的作为,打造成果转化的“农林大品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福建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虔在致辞中表示,福建农林大学是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福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创新的全国样板作出了重要贡献。
莆田市仙游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志挺指出,福建农林大学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为福建乃至全国的强农兴农事业贡献了“农林大”力量,仙游县将倍加珍惜校地合作机遇,合力谱写校地合作共赢发展新篇章。
政和县委副书记刘铠维说,政和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在乡村振兴领域合作密切,成果丰硕。希望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让农业科技创新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做实产学研深度融合文章,全力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
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上,福建农林大学与来自政和县、仙游县、农业企业等代表,围绕育种技术、种苗繁育、智慧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完成了成果转化类、技术开发类、技术服务类、校地共建类等四大类型近30个项目签约,合同总金额超1.73亿元。现场签约的有“一种高性能生物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等6项棕榈油基树脂相关专利转让、生物质基胶黏剂制造竹木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转让、“经遗传修饰的大豆植物”专利技术申请权(含后续专利所有权)转让、南北盘江矿区菌草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茶园高效安全施肥模式对茶叶品质研究等技术成果转化类项目;福建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系列项目、福建农林大学-启真生物科技海洋研究院共建协议、尤溪县酸化耕地治理实施服务项目、食药用兰花产业开发(首期建立血叶兰和石仙桃生产示范基地)技术合作协议、仙游县乡村振兴合作项目、政和县构建“一统二引三聚合”机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等项目委托及校地合作类项目。
大会还启动了福建农林大学存量科技成果盘活行动。福建农林大学种业创新团队重点介绍了其选育的一批绿色、抗病、抗逆、高产的优良新品种,主要有中蔗福农48号、福农41号、中蔗福农51号等甘蔗品种,‘农香152’香菇、农嘉杏1号和杏天农2号杏鲍菇、‘雪珊龙15’和‘雪珊龙77’珊瑚猴头菇等食用菌新品种,福农1号牛角椒、福农7号薄皮泡椒、福农9号红泡椒等辣椒品种,高配合力抗病两系不育系——禾9S、优质三系香型不育系——福兴A等水稻品种。福建农林大学陈栩教授等先后就“耐密植、高油、高异黄酮大豆新种质”“正山小种专用燃烧棒”“一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校验系统及方法”等科研成果,重点推介了一批推广效果好、应用前景广、转化潜力大的优质选育品种和创新发明专利。
会上还集中发布了一批精心培育的特色产业链成果,包括菌草产业链成果、茶产业链成果、大黄鱼产业链成果等21个覆盖全产业链的成果组合。活动现场福建农林大学专家着重介绍了菌草产业链、甘蔗产业链、蜂产业链、银耳产业链、智能装备及调控、番茄产业链所包含的主要代表性成果,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其应用成效。
同时,本次发布会还开展了校地校企成果转化需求对接交流会,设立了农科类、理科—文科类、工科类分会场,企业代表与成果完成人就供需信息进行了深入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