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两岸百余名学者共话谱牒家书 数百份涉台资料助力寻根谒祖

  9月26日上午,“第五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暨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150多名两岸学者嘉宾共襄盛举,其中台湾嘉宾50多人。

  百余名学者共话谱牒家书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自2013年首次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四届。此次交流大会以“谱牒”“家书”两个主题征集论文,大会征集到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学术论文113篇。经评审,共遴选学术论文71篇,其中台籍学者论文25篇。

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新增“统一大业”部分。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新增“统一大业”部分。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大会包括主旨演讲和分论坛专题研讨环节。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台胞黄清贤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在闽台谱牒文化的守护、传承、弘扬下,两岸的同胞将有机会实现心灵契合,共同迈向祖国完全统一的民族复兴伟业大道。”63位学者参加了“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和“两岸家书的新时代作用”的分组研讨。

  当天还举行了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开幕式。据了解,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闽台缘》自2024年1月起实施改造提升,展线1309米,展厅面积4197平方米,历时8个多月完工。新展包括“远古家园”“血脉相亲”“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隶属与共”“统一大业”八个部分。相比旧展,新展吸纳不少学术研究新成果,增加了新时代同抒闽台情,承续闽台缘,谱写新时期两岸融合新篇章的相关内容;新增500多件展品,包括从台湾征集来的不少珍贵文物;运用最新的博物馆展陈理念,多媒体融合创新展示方式,打造沉浸式展馆,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捐赠者颁发证书。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供图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捐赠者颁发证书。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供图

  活动同时举行“闽台缘”公益基金签约仪式。该基金是全省首个以博物馆命名的涉台公益基金,由泉州市慈善总会设置专账管理,主要用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征集、研究、保护反映两岸关系的文物文献;用于支持反映两岸关系的宣传传播、教育普及、展览展示、数字化建设等项目。

  数百份涉台资料助力寻根谒祖

  开幕式上,来自大陆、台湾和海外的嘉宾捐赠涉台谱牒12册、两岸家书167封,古籍、照片、证书等100多份涉台资料以及瓷盘、工艺品等10多件实物。

  其中,台湾收藏家田圻畅捐出两岸家书158封(台湾102封、大陆56封),家信、台湾历史、庙宇杂志等正副本资料100件以及《两岸情缘30年》手稿等。今年77岁的田圻畅有着十分特殊的人生经历,在北京生活31年、香港6年、台湾40年。“我出生时,父亲就在台湾了,直到我31岁才在香港首次见到父亲。”田圻畅告诉记者,在等待与父亲团聚的日子里,他见到了不少与他相似的经历,便萌生了助力两岸亲人往来的想法,这份工作一做就是40年。多年来,他以个人的力量帮助700多个家庭在香港见面,为上千人找到了亲人,创造了无数团聚的历史。

  来自台湾新竹的王桂明捐赠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邹氏族谱》《邱氏族谱》等涉台谱牒8部8册。王桂明家族自清朝便迁徙台湾,至今已是第九代,族谱早已在战火中被烧毁,仅存的祖宗牌位上也只写着“王阿公、王阿嬷”,并无具体人名。“我只知道,我的祖籍是福建省泉州府清溪县,也就是现在的安溪县,具体哪个镇就不清楚了。”王桂明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父亲便叮嘱他到台北的王氏大宗祠去寻找族谱,但是一无所获。2011年,听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行族谱展后,王桂明便来到泉州,自此踏上了故土寻根路。十几年来,虽然自己的族谱仍然杳无音信,王桂明却通过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帮助不少台湾人找到族谱。“看到别人成功寻根谒祖,也是很感动,觉得很有意义,以后,我们也有可能会从别人收集的资料中,找到自己的根。”

  “小时候父亲经常告诉我,我们的家乡就在那儿,有一个叫诏安的地方, 我们无论走到哪儿,都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先。”1989年2月,台胞杨荣辉和妻子首次踏上故土,便决定留在大陆投资发展,至今已30多年。如今,担任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的杨荣辉早已和泉州这片土地融合在一起。在杨荣辉看来,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的举办,更加激发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情感,不仅慰藉思乡之情和故里情愁,亦可让下一代饮水思源,缅怀祖先, 莫忘祖地。

  “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绝大多数人的根在闽南。近年来,伴随闽台民间往来的日趋紧密,‘姓氏谱牒 ’已成为闽台基层交流交往的重要桥梁与纽带,特别是每年都有一些台湾乡亲来闽台缘博物馆查找有关谱牒资料,对接祖先迁台线索,找到了自己的祖籍。”杨荣辉说,当前,福建正在全力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并把发展机遇率先同台湾乡亲共享。他呼吁更多的台湾青年到大陆走走看看,缔结“中华情 ”,深化“一家亲 ”,并担负起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记者 谢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