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3日电 (余铭玉 薛佳盈)7月12日,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红医筑梦桃源地,乡村振兴展新章”——赴福建泉州乡村振兴促进实践队来到永春县旅游集散中心以及花石村永芳纸织画社开展以“探寻非遗韵味,弘扬永春瑰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来到旅游集散中心,跟随着讲解员,队员们体验参观了纸织画体验馆、漆篮体验馆、老醋体验馆、陶瓷体验馆和香体验馆这5个非遗文创体验馆。“巧手翩翩篾气舞,经线纬线入画图。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这首短诗便是形容永春漆篮的精细工艺。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漆篮制作工艺的繁复与精细。工匠们需先用竹子制成篾片和篾丝,然后精心编织成篮胚,再经过抹桐油灰、裱夏布、盖生漆等多道工序,最后绘饰上金色图案,一个完整的漆篮制品才算完成。这其中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讲解员还热情洋溢地分享了修缮通往龙水村漆篮文化展示馆的山路的故事。他指向远方的山路,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那时候,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条山路成为连接外界与龙水漆篮的桥梁,解决非遗瑰宝‘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结束了旅游集散中心的参观学习,队员们来到了永芳纸织画社,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织画进行了深入学习。进入纸织画社,一幅幅精美的木框纸织画映入眼帘。画有花卉鸟兽或是人物形象的宣纸被裁成大小宽窄一致的“经线”,再叠穿过条条细长的纯色“纬线”,经纬交错,为画作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纸织画社的负责人方碧双热情接待队员们,并细致地介绍了社内纸织画的主要内容以及纸织画的发展传承历史。在交谈过程中方碧双告诉队员们目前纸织画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从清朝末年9家纸织画产业到现在仅仅剩下4家,其中一家的老师傅已有八十多的高龄,可还没有找到传承人。”了解完纸织画创作流程,各位队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将两条白色纸条对齐穿过特制织机,然后利用织机把纸条编进画中。织机带着“纬线”在“经线”间来回穿梭,一根、两根、三根……一幅纸痕交织、色彩淡雅的纸织画渐渐显现。

“纸织画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坚持了三十多年了,其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很多人都劝我放弃。但是纸织画能传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我觉得作为永春人我有责任要把它传下去。”方碧双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