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挖掘历史文脉 谱写乡村新篇

  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25日电 今年寒假,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闽台乡土微景观营造项目驱动创新班走进莘口镇西际村、永安市吉山村、岩前镇忠山村开展实践调研,挖掘历史建筑文脉,以微景观营造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寻觅古迹芳华,体悟文脉流传

  萃园书院位于永安吉山村河对岸南侧,始建于顺治四年(1647年),是一座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书院,曾是省卫生防疫大队和制药厂所在地,2000年,萃园书院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先贤祠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始建于元代,因奉宋代理学家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四大贤人而得名。曾是该村党支部、农会、苏维埃政府的旧址,1991年,这座建筑被三明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实践队员对萃园大厅经行测绘。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对萃园大厅经行测绘。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落地营造“橘子舟头”并合影留念。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落地营造“橘子舟头”并合影留念。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1月15日至22日,实践队员们怀着对历史无比敬畏之情深入萃园书院、先贤祠开展调研与现场测绘,利用无人机技术从空中捕捉历史建筑整体布局,通过激光测距仪精确测量建筑的尺寸和间距,使用卷尺详细记录建筑关键细节数据,运用所学知识将测绘数据转化为手稿和CAD图纸,为接下来建立三维建筑模型保护历史建筑奠定坚实基础。

  深耕乡村沃土,焕发文化活力

  乡村景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风景,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载体,是乡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任教师安显楼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将搜集梳理的历史建筑特色元素巧妙融入到微景观营造中。在西际村,他们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完型理论,以松树为风帆,以蜜桔为舵手,采用竹、木、鹅卵石等材料因地制宜构建起一艘扬帆起航的船,弘扬地方特色;在忠山村,他们结合先贤祠特色精心制作“先贤书院”牌匾,采用竹子、石子、黄土等自然材料落地微景观,营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始生态氛围,使其焕发出更加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架设沟通桥梁,共绘振兴蓝图

  本次实践,团队特别邀请了东南大学遗产保护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以及几位台湾同胞参与。实践过程中,东南大学成员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台湾同胞为项目注入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向团队成员分享了台湾乡村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以及在乡村景观营造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这种跨地域、深入到文化底蕴的交流共享不仅丰富了项目的内涵,也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图为西际村“橘子舟头”景观节点实景图。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图为西际村“橘子舟头”景观节点实景图。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图为授牌仪式后进行合影留念。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图为授牌仪式后进行合影留念。 三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供图

  揭牌仪式上,三明学院闽台书院与经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靳阳春教授表示实践活动很有意义,期待先贤祠能成为闽台文化交流平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次实践,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历史建筑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也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更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应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