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24日电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为闽台两地打造两岸茶文化的交流平台、茶产业的服务平台、茶科技的创新平台,开展更多茶文化交流、产业对接、茶科技合作,构建开放式创新的产业聚集及协作生态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1月24日,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继续在福州召开。福建省政协委员、民建三明市委会副主委、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邱国鹏在此间建议,促进闽台“三茶”统筹融合发展。
建议指出,福建省内各地茶传统基础深厚,一水之隔的台湾省,茶产业与福建省同根同源同宗同种,不但台湾的茶树茶种多由福建引入,台湾的茶叶精制技术也与福建渊源颇深。然而,台湾土地面积有限,岛内茶叶产能有限,供不应求,因此闽台茶产业商业贸易、品牌、文化、科技、服务等方面有极大互补空间。
建议明确,由于闽台“三茶”统筹与融合发展的现代茶业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体系有待健全,业态融合发展形式单一,行业提质增效进展缓慢,茶产业竞争力仍有提升空间;二是茶科技创新支撑不够有力,技术体系建设不完善,数字技术运用与融合仍需加强,闽台茶产业专业互通型人才不足;三是茶文化挖掘传承不够全面,茶文化宣传推广不够有力,多媒体行销渠道不多,尤其是闽台茶企交流互动有待持续加强,两岸茶企融合发展的软实力有待提升。
为此,邱国鹏建议:
一是立足产业融合,推进闽台茶产业优势互补,增强茶产业竞争力。一是挖掘茶产业多重属性,延长茶产业的产业链,充分考虑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多种经济类型的茶产业主体。二是按照产业链分工的原则,对闽台茶产业的茶叶生产资料供应与茶叶生产、加工、储运与销售等各环节进行有效衔接、整合和拓展,形成完整的茶产业链。三是围绕着茶产业绿色、生态、安全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闽台茶产业标准融合,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共同提高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立足科技创新,深化闽台茶科技研发合作,提升茶科技支撑力。一是加强数字技术与多元产业的运用与融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助推茶产业数字化进程。二是多渠道互派茶业研发人才,发挥好团队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智库作用,共建高效的协同创新茶科技平台。三是加强闽台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合作,打造闽台茶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实现闽台两地茶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是立足文化传承,推动闽台茶文化交流互鉴,扩大茶文化影响力。一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积极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发展。二是充分挖掘闽台茶文化底蕴,利用茶文化资源,打造高附加值的茶旅融合项目,并强化多媒体行销渠道,实现茶产业从第一产业提升为第三产业的转型。三是构建品牌赋能产业机制,拓展产业链条上的增值环节,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更多国际知名茶叶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