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福建新闻1月19日电 (李雪梅 赵波)1月18日上午10时,随着最后一榀钢梁顺利吊装到位,厦门翔安机场主航站楼钢结构合拢,航站楼指廊主体钢结构全面封顶。
超大平面复杂屋盖网架结构合拢 白鹭振翅欲飞雏形初具
厦门翔安机场航站楼主楼屋盖的双坡三层三重檐叠落设计,灵感源自闽南传统大厝,曲线优美,神似振翅欲飞的白鹭。主航站楼屋盖屋结构东西方向最大长度385米,南北方向长度约522米,最大建筑高度47.95米,投影面积约13.1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18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总用钢量约1.1万吨,重量相当于181节火车车厢。
由于屋盖上下三层结构标高不同,且屋盖跨度大,工艺复杂,施工难度极高。要想把它安全架上去,误差还要控制在毫米级,这样的难度是如何来完成的呢? 中建八局厦门翔安机场项目负责人介绍,经过多次论证,最终确定采用“楼面原位拼装+分区累积液压同步提升+空中转体”的组合施工技术方案,分三次提升完成。
“要像拼接积木一下,把主体航站楼分为三个部分,先在楼面的原位进行拼装,然后是分区域用液压设备同步提升。最后在空中转体调整角度。在施工当中,最大单个提升区面积达3万平方米,提升重量达2600余吨,它要严丝合缝地将数万个构件拼接。完成后同步启动60多个液压提升点,先整体提升1m,悬空后通过空中旋转7度后调节至设计姿态,最后提升到31m后精准就位。” 现场负责人说道。

无人机攻克复杂屋盖网架监测难题 应变传感器为网架结构精准“把脉”
在施工当中要在高空中精准定位,并且多机位液压机同时提升,误差只有3毫米,这样的精度需要如何把握?中建八局厦门翔安机场现场负责人介绍,在屋盖上空有正在“忙碌”的无人机,它在完成摄影的同时,同步按照规划好的航测路线,直接构建屋盖网架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完成实体与数字模型的精准对接。
值得注意的小细节是,在钢梁上都有一个应变传感器,它是一个诊断小能手,可以为屋盖结构提供全天候监测诊断服务,通过精准“把脉”,保证屋盖网架结构从施工到运营的数据安全。
【项目背景】
厦门翔安机场是“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基础设施,也是全球少见的海岛型机场。预计于2026年底建成投运后,飞机起降可达38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年。
作为国家批准的重要的国际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和两岸交流门户机场,厦门翔安机场建设投用对于厦门市深入推进跨岛发展战略,更高水平地对外开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