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杨晓东:闻令而动 守护群众安全

  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放着一张大约60厘米宽的沙发,对讲机就放在一旁的桌上。休息时,杨晓东就在这和衣而睡。“睡沙发最为警觉,一有突发情况,以最快速度起身带上对讲机就出发。”

杨晓东
杨晓东

  杨晓东的“快”,缘自他的职业,他是厦门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必须时刻保持“备战”状态,“处理应急事故,首要在快,分秒必争”,他说。

  相比“快”,他的忙给人印象同样深刻。他的工作状态经常是早上7点上班、晚上8点后下班,时常24小时值班。杨晓东说,“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傍晚至晚上8点,是事故敏感易发期,每天过了这个时候,心里才会踏实一些。”

  应急一线统筹调度

  11月9日,“绿盾-2023”森林防灭火综合演练举行,作为演练的执行指挥之一,杨晓东全程沉着冷静、指挥有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是应急救援,平时要多思考,反复推演,真正面对灾害事故时才能处变不惊。”

  2019年12月4日凌晨,处于枯水区的某区突发森林大火。火情就是命令,也是对应急管理人的直接考验。利用信息指挥系统,杨晓东第一时间准确掌握火情信息、指挥调度,并联络调动龙岩森林消防支队、安能救援队等专业救援力量赶赴火灾现场。

  在山火现场,他冲在一线协调指挥,迅速制定灭火作战方法。火势得到有效控制时,同事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摆摆手:“森林火灾易反复,不彻底扑灭不放心。”最终,山火被成功扑灭。这场战役,他连续奋战了17小时。

  每起事故的应急救援,都是“生死时速”的较量,“战术”至关重要。杨晓东积极参与应急指挥工作机制的健全完善,推动创设事故灾难现场“统一调度、横纵贯通、通信可靠、数据共享”的救援现场指挥保障模式。森林火灾救援、超强台风抢险救援……他用过硬的专业本领和顽强的战斗作风,打赢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不少救援队员说:“晓东主任在应急现场的处置很值得我们学习。”

  积极推动智慧应急

  2023年7月,在防御第5号台风“杜苏芮”过程中,厦门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的工作目标。今年来,全市共启动应急响应11次(防台风4次、防暴雨7次),打赢了台风暴雨的防御战持久战。

  这背后,“智慧大脑”——市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功不可没,杨晓东便是该中心的主要推动者。“应急救援要做到高效指挥、精准调度、快速响应,信息化是重要支撑力量。”杨晓东说,我们要将信息化技术与业务场景需求相对接,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效率。

  无标准样板、无系统支撑、无工作机制…… 在组建市应急指挥中心的过程中,一道道难题摆在了杨晓东和同事面前。他带领团队一一应对,开创性引入新技术、新手段。2022年9月,市应急指挥中心成功组建,涵盖应急管理大数据基座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等五大业务板块应用,建成“一中心、多系统、全场景、泛应用”的智慧应急体系。这意味着,我市“智慧应急”建设不仅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而且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以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防汛应急指挥平台,接入气象、海洋、水利等17个专业模块,实时接入全市84个水库、388个雨量监测点和82个风速监测点,形成上下贯通、运行顺畅的信息化防汛指挥网络,保障了全市防汛防台风工作指挥决策高效开展。

  “信息化不能有‘守摊子’思想,必须时刻跟进最新技术发展。”杨晓东说,市应急指挥中心运行一年多来,我们发现还有很多新技术可以融入系统,近期便在跟进全域视联网技术的运用研究,这将为灾害事故的预警预测及灾情的勘察评估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撑。与此同时,他还牵头组建市空中救援中心、市应急救援机动支队、应急指挥现场保障分队,构建起“海陆空”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升全市应急救援水平。

  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一提及杨晓东,身边人不约而同地说,他就是个工作狂。“杨晓东加入应急管理战线以来,没有请过一天工休假。”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林琪梅说,他遇事冲在前面,平时非常自律,时刻保持能应对突发事件的状态。

  有时正吃着饭,有时正与家人团聚,但只要电话响起,他就立刻出发。工作对他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为了不漏接电话,他放弃了个人游泳的爱好,虽然之前买过一个智能手表,但有一回,他发现别人打电话时,手机响了,智能手表却没有动静,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游过泳。“我怕错过电话,耽误事。”在杨晓东看来,应急救援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容不得丝毫麻痹懈怠。

  他不只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着救援队伍。为让救援队伍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备战状态,他始终注重加强市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中枢作用,统一市级救援骨干队伍应急指挥通信模式,规范队伍呼号与指令应答,建立非应急状态下每日值班调度制度。“每天不定时呼点,看救援队伍的反应,队伍保持随时出发的反应,我就放心。不一定每天都有事,但说不定哪天就有事。”杨晓东说,现在,20余支市级救援队伍都时刻“在线”,保持备战状态。

  “这份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必须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刻绷紧安全之弦。”杨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