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3日电(陈沁林 李韧筠 林秀桂)“这老长一条街也没啥能坐一坐的地方,要不再多加几把露天椅?方便大家休息聊天?”
“二实小那边车越来越多,孩子们上下学不安全,能不能修个栈道什么的,人车分流?”
“还有后山那一片太暗了,晚上走路看不清,确实有点危险了。”
……
在延平区四鹤街道马坑社区的一座“民生驿站”中,居民们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向社区干部反应近期遇到的“烦心事”,从增添露天座椅到增设后山灯带,这些反应了社情民意的心声将会被统一收集成为每周三“民生议事厅”的议题,并在审议通过后列入“民生微实事”清单,视问题分类,由小区党支部、业委会或人大指派的专人全程跟进解决。
“我们全面整合和畅通群众反馈意见的渠道,真正做到听民声、聚民智、惠民生。”社区党委书记郑烽告诉笔者,作为四鹤街道人口总量最大、商户密集度最高的商住一体化综合型社区,马坑社区仅创世纪步行街就汇聚了1.5万人,拥有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与500多家商户,这也让社区管理与民生服务成为了一道难题。以前,步行街面脏乱差、楼道杂物乱堆放、商铺外溢影响通行、垃圾集散点清运噪音扰民等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在“民生驿站”的帮助下,不仅这些“疑难杂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融洽了。
“以前不知道要向哪里反映,现在驿站就建在家门口,走几步路就到了,特别方便。”作为马坑社区十几年的老住户,陈文妹只是去北京转了一圈,没想回家后社区竟然“脱胎换骨”了。堆满外溢垃圾与流动摊点的步行街变成了整洁靓丽的“风景线”,一到夏天就散发恶臭的百多个垃圾桶被减半安置在“集散点”中,通过多频次清运错开居民休息时段,极大改善了社区卫生环境,还有用榕树旁用木头上色铺垫的水泥座椅,显得美观又温暖。如今,“遇事不要慌,周三下午来协商”已经成为了社区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针”,“楼栋群里的住户们都说好!”得知社区这周又新采购了36把休闲长椅,完善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环境,居民们纷纷为“民生驿站”支持点赞。
社区服务关系民生、连接民心,是公共服务的“输出终端”,作为首批“民生驿站”的两个示范点之一,位于黄墩街道五里亭社区的“民生驿站”最近刚刚“服务”完了一件大事。作为50岁以上居民占比超过50%的“老龄”社区,辖区内的住房普遍建于80年代,因为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较差,高层需要通过水泵房电力增压才能正常用水,许多居民对收取增压费并不理解,拒绝缴费现象多有发生。而通过“民生驿站”将工作力量向一线下沉,社区组织业委会明确分工,分片开展解释、收费工作,除了利用驿站和公众号平台扩大宣传渠道外,社区还与业委会一同上门至未按时交纳费用居民家中,一家家、一户户耐心解说收费事由,从超期缴费到按时缴费,高层不再面临停水问题,切实保障了全体居民的用水权益。
“‘群众满不满意’就是我们的检验标准,建强工作阵地,整合反馈渠道,发挥点位引领作用,真真切切为民办好实事。”延平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民生驿站”为依托,以为民服务为抓手,马坑与五里亭社区分别构建了一处可以为社区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提供相识交往的空间。驿站以“民声”定“民生”,让老百姓走得进来,说得了话,真正做到了“面对面”地交流、“零距离”地服务。通过站点线下沟通与民意墙线上扫码,推动阵地、服务、资源下沉,将基层服务“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网格化管理,倾听群众最真实的需求和声音,切实办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一批治理难事,推动辖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