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儿女,奋进争先。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的赶考路上,福建广大妇女和家庭将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奋斗诠释担当的感人故事。
“闽姐姐”微信公众号开设“福见故事传万家”专栏,结合具有福建特色的家庭十种“传家福”,展播我省广大家庭的家风故事,以传家福见证八闽好家风、以好家风传递千万百姓家,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发挥“她力量”,凝聚“家合力”,共谱“家篇章”。
让我们一起走进“传家福”之“团圆福”南平崔江海、姚凤玉家庭
人物名片

崔江海是南平市延平区梅山街道东山社区居民,一家三代都选择了保家卫国,继承了优良家风,传承了火热的爱国情怀和红色基因。崔江海的父亲崔景秀,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福建,时任长江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小队长,与福建人民共同经历了胜利与曲折的种种考验,与党同命运,与人民同前进,带头传承精忠报国革命信念。
弘扬传承革命精神 赓续艰苦朴素家风
1953年7月7日,崔江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做个像父亲一样的军人”是崔江海从小的梦想。在16岁那年,他成为四川省成都军区33师98团空军的一名试飞员。“开弓没有回头箭”,步入军营的他,再苦再累也把眼泪往肚子流,几年艰苦的军营生活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格。在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他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了泉州晋江的一家糖厂做车间管理员。
1980年2月,崔江海与姚凤玉组成家庭,在父母的鼓励下,两人结婚不置办彩礼不宴请宾客。“不需要像传统的婚礼仪式那样选择场地宴请亲朋好友,而是选择旅行结婚,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举动。”姚凤玉回忆起四十几年前的往事,感慨地说道:“老人家生活向来节俭朴素,害怕繁琐的礼节,也鼓励我们选择旅行结婚的形式。亲戚朋友也曾问过我是否感到遗憾,我觉得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志同道合,这就足够了。”
崔江海夫妇超前的简朴婚礼形式离不开父亲崔景秀的言传身教。1945年参加革命的崔景秀,于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福建,时任长江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小队长。崔景秀和妻子张英德在生活上互敬互爱、艰苦朴素,带头传承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四十几年前,江海在回乡探亲时买了味精送给父母,装味精盒子婆婆用到了过世;我们结婚时买的开水壶打了一个又一个补丁,她也没舍得换……”姚凤玉对于公公婆婆生活简朴的细节如数家珍。
言传身教注重孝道 和睦家庭平等包容
婚后两年,在晋江工作的崔江海和妻子、父母三地分居,“百善孝为先”的念头一直在他心中盘旋。他和妻子姚凤玉商量想要回延平照顾年迈的父母,原本打算从顺昌申请调往晋江的姚凤玉选择支持丈夫的想法,两人申请从工作地调回延平照顾双亲,承担起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的责任,让老人安度晚年。
“大事面前懂得奉献,小事面前明白珍惜”是他们的夫妻相处之道,坚持“民主平等”是他们恪守的原则。42年来,崔江海夫妇一直相敬如宾、互相尊重,大到孩子报考哪所学校、小到家中置办什么家电,家里的大事小事,两人都是商量着来,每当有矛盾出现时,两人也从未脸红脖子粗,而是心平气和后沟通化解。
不提要求不要补助 夫妻携手艰难创业
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2003年前后,姚凤玉、崔江海因企业改制先后下岗失业,在生活的转折点上,夫妻俩不畏艰难,自谋出路共同创业。但现实很残酷,尝试过经营农机配件、开饭馆、种植养殖业的他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经商的“天赋”。由于双方下岗失业需要缴纳高额的医社保费用,入不敷出的他们仍然没有向政府、社区申请困难补助,“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绝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崔江海说。
创业十几年,全都靠“硬熬”,母亲想要给一些补贴也被崔江海拒绝,“把小房子出租,拿着微薄的租金和小本生意赚的一点点钱度过那段困难的时期。”姚凤玉哽咽道。
所幸儿子崔健争气。1980年11月出生的他,大学毕业后被南平市公安局录取,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媳妇严小华受到良好红色家风的熏陶,兼顾家庭和事业,刻苦钻研业务,成为一名坚守一线为国征税的税务骨干。
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崔江海一家传承“艰苦朴素、重孝重道、互敬互爱”的好家风,值得每一个家庭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