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能动司法 答好“公正与效率”时代问卷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3日电 日前,建瓯法院城区法庭通过“微法院”调解了一起跨国离婚纠纷,轻松解决了困扰当事人的程序问题。近年来,建瓯法院城区法庭不断探索司法审判之“公正与效率”,尽可能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减轻群众诉累,减少衍生案件,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奏出能动司法新篇章。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如何赋予“公正与效率”以新时代的主题释义?建瓯法院秉承能动办案理念,坚持依法能动履职,拓展能动司法之服务理念,以司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动融入市域治理现代化、提升为民司法水平,形成办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多元解纷司法格局。

  “詹红荔工作室”

  定位服务型能动司法

  “法官,我们复婚了”老林夫妇脸上洋溢着笑容,手拎着喜糖走进“詹红荔工作室”,向法庭干警表达真挚的感谢。

  这温馨的场面仅是“詹红荔工作室”的一个缩影。家长里短,是非恩怨,家事纠纷案件的审理不仅需要法理,更需具备情理。为打好家事调处“攻坚战”,建设“服务型”人民法庭,建瓯法院城区法庭将“詹红荔工作室”作为纠纷调处首选,将柔性司法理念贯穿家事审判全过程,自工作室设立以来,共诉前化解纠纷300余起,挽救危机婚姻家庭76个,离婚诉讼案件的68.3%在工作室达成调解,成为各类矛盾纠纷涌入法院的“缓冲带”。

  同时,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大背景下,建瓯法院坚持以“詹红荔工作室”为抓手,积极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诉前调解工作机制,与司法所、派出所、妇联等多部门协作建立联动解纷机制,强化诉调对接,实现由“单兵作战”向“融合发力”转变,第一时间掌握、协调、介入,共同促进矛盾纠纷快速妥善化解,充分发挥工作室调处“驿站”职责。

  深入基层“实践论”

  构建“一镇(乡)一法官”

  “没想到家门口就能把纠纷解决了,大热天的,辛苦法官了”老傅拿着到手的补偿款乐呵呵地说到。

  老傅是溪边村的村民,2010年将家中土地出租给肖某种植葡萄,双方约定租期20年。2016年肖某的葡萄园被洪水冲毁,葡萄园内水渠被改道重建,水源流失,土地干旱,肖某连年亏损,无力支付租金,无奈将土地荒置。老傅一纸诉至法院要求肖某支付剩余租金。

  城区法庭依托“一镇(乡)一法官”机制,将法庭搬至田间地头,在葡萄园内组织双方现场勘验,并邀请当地村委到场见证。因荒废多年,葡萄园内杂草丛生,法官一边拿锄头铲草,扩出小路,一边勘验水源的位置,确定新建水渠位置已在葡萄园下游,需一定灌溉成本。一圈下来,双方均汗流浃背,肖某倒出心酸,实在难以继续经营。老傅也逐渐放下心结,不再勉强肖某承租。最终,双方一致同意提前解除合同,老傅当场收到了肖某支付的补偿款。

  便捷高效解纷是降低诉讼成本的题中之义,以需求定主题,以问题为导向,才能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近年来,建瓯法院城区法庭通过“一镇(乡)一法官”机制,持续开展典型案件巡回审判,收集分析群众司法需求,通过“线下+线上”“庭外+庭内”方式,指导调解、答疑解惑,为群众开通纠纷化解“绿色通道”,法官主动上门,群众家中等候,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今年以来,指导12名人民调解员参与案件调解36余次,实现精准识别、精准送达、精准施策,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

  掌握主动“方法论”

  打造溯源治理新高地

  “从递交材料到拿到调解书仅花了几天时间,你们的速度让我们意外。”近日,王某一行人来到建瓯法院城区法庭,为法官们送来三面锦旗。

  黄某夫妻系本地小微企业老板,疫情期间经营困顿,无奈向王某等十余名亲朋好友借款,后仍未能扭转亏损,王某等人诉至法院。立案审查阶段,法官敏锐地捕捉该系列案件共性,认为符合诉前调解的条件,并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双方。经过一番释法说理,最终引导双方对还款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

  近年来,建瓯法院通过审理个案抓末端、治已病,积极回应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诉源治理三个维度需求,形成以矛盾纠纷源头排查预防化解机制,让矛盾纠纷消于未发、止于未诉。深度整合调解资源,促进诉前调处化解。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诉源治理“桥头堡”作用,在各乡镇、社区设立“诉讼服务站”,建立“网格调解”前置平台,通过“闽事理”在线开展法律咨询、解纷指导,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指尖”服务。找准纠纷矛盾根源,诉中诉后协同治理。因案制宜,为个案“量衣”,为类案“塑型”,精准“治病”,让法治力量全程奏效,消弭潜在矛盾,化解已有纠纷,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方”的良好效果。

  树牢为民“价值论”

  强化弱势群体保护

  “法官你放心,我已经在A城重组幸福家庭了。”面对回访人员的电话询问,小雅的回答让工作人员感到欣慰。

  时间回溯到今年2月,临近春节,小雅拿着报警回执、住院病历等材料来到城区法庭,她额头的伤痕引起了立案人员的关注。“我听妇联的同志说你们这里可以申请保护令是吗?”小雅难掩眼中的泪水。承办法官立即接待小雅,向其了解具体情况。小雅陈述其丈夫有酗酒恶习,经常对小雅施暴,小雅无助通过妇联求助至法院。

  根据小雅的申请,法院依职权调查核实事发经过,在24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立裁定书,送达小雅及其丈夫,并抄送妇联、公安等部门。小雅收到裁定书后即返回老家A城居住。承办法官在后续回访中得知,小雅回娘家后不久即与其丈夫协议离婚,现已组建新家庭。

  诉讼无声,司法有爱,弱势群体维权保护工作是法院工作之重。建瓯法院城区法庭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用“法”安民心,用“情”办民事,提高妇女、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认同感,建立“一案一档”回访日志,提供持续帮扶救助服务。此外,与妇联、公安部门围绕人身安全保护令“一站式”申请开展合作,联合出台《人身安全保护令“一站式”申请和执行协作机制的工作方案》,开创“法院+”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共同推动反家庭暴力工作联动开展,携手打造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法治环境。今年以来,城区法庭接待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来访咨询150余人次,家事涉少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7%。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建瓯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主动延伸司法职能,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服务大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奋斗普写新时代人民法院为民新篇章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