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200多年前,在湖南长沙铜官窑,窑火中淬炼的长沙彩瓷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誉海内外的“中国制造”。1998年,唐代沉船“黑石号”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被打捞出水,船上的6.7万余件瓷器中,有5.6万余件出自铜官窑,使得长沙彩瓷在千年后再次吸引世界目光。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铜官窑成了溯源“一带一路”长沙故事的范本。
铜官窑又称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以首创釉下多彩瓷和铜红釉瓷而闻名于世。据考证,唐代瓷器外销有“三驾马车”,即长沙窑彩瓷、北方窑口白瓷及白釉绿彩瓷、越窑青瓷。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管理部部长瞿伟介绍,一千多年前,长沙彩瓷从湘江出发,遇洞庭、长江,途经扬州、广州,并在广州统一打包后,再出发到印尼等地,最远到达非洲埃塞俄比亚。瞿伟表示,唐朝的海上贸易是“双向奔赴”的过程,既外销又进口,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同期】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管理部部长 瞿伟
现在外界很少知道波斯陶,它是西亚的瓷器,用来装红酒的。长沙窑没有出现这个波斯陶之前,在国内只有宁波、福州,就还有广州跟桂林有出现,但是现在我们长沙窑出现了,就填补了这个(空缺)。
【解说】瞿伟告诉记者,为迎合异域市场的需求,长沙彩瓷吸取西亚、波斯的艺术风格,并将诗词、书画、产品广告和模印贴花等融入瓷器,开创了中国瓷器装饰艺术的新纪元,并以此为亮点绵亘万里、畅销世界。
【同期】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管理部部长 瞿伟
因为当时南方的是青瓷,北方的是白瓷,都是单一(颜色)的。而长沙窑出现了彩瓷,它并且有很多的文化元素,它是符合国外的(审美)。你像那个椰枣纹,这种东西是只有西亚一带才有的,如果他们不面对面地交流,根据想象,你是画不出那么逼真的东西的,所以都是相互交流,像现在我们说的“海丝”(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它也是符合现在的“海丝”精神。
【解说】千年前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建立的东西方交流情谊,在千年后依旧延续。“泥人刘”是铜官家喻户晓的陶艺老字号,第四代传人刘嘉豪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泥人刘”第三代传人刘坤庭,曾多次奔赴新西兰、法国等地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展示传统的铜官窑技艺。受其影响,刘嘉豪时常与国外同行探讨东西方窑炉、泥料等的差别,近几年还与欧洲陶艺家共创陶艺作品。刘嘉豪介绍,西方陶瓷业应用了许多新型工艺,对于中国传统陶瓷技艺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新方向。
【现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 刘嘉豪
这件也是用3D打印配合制模完成的,像上面这些复杂的青铜器的纹样,云雷纹这种,兽面纹这些,以前是用手工去雕塑的话,这些细节是很费工的,用3D打印直接扫描然后去复刻,它的精确度也会更高,然后可以反复地去利用。
【解说】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长沙铜官窑陶瓷产业复兴得到支持,当地鼓励陶瓷艺人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让铜官窑的窑火生生不息。
【同期】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文物管理部部长 瞿伟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是我们经常讲的这句话,所以我们就是利用古代“海丝”这种精神,这种价值研究来进行现代的一个借鉴作用,肯定一个是要交流,第二个产品要走出去,对我们本地的企业是有很大的一个借鉴作用的。
李盈 杨华峰 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