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见故事传万家⑧ | 团圆福·平潭康桂箖家庭:一盏灯笼 照耀海峡暖人心

  八闽儿女,奋进争先。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的赶考路上,福建广大妇女和家庭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奋斗诠释担当的感人故事。

  “闽姐姐”微信公众号开设“福见故事传万家”专栏,结合具有福建特色的家庭十种“传家福”,展播我省广大家庭的家风故事,以传家福见证八闽好家风、以好家风传递千万百姓家,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发挥“她力量”,凝聚“家合力”,共谱“家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家福”之 “团圆福”平潭康桂箖家庭。

  人物名片

  台籍岚台传统灯笼传承人康桂箖出生于平潭,幼时便跟随父母往返于台湾走亲戚,2008年在台湾成婚后常住台湾。2018年,康桂箖在平潭创立了桂箖(福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把一间结合民间彩绘的灯笼体验馆开进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镇,开设台湾光远灯笼DIY工坊。

  一湾海峡,隔不断闽台的姻缘。在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镇的台湾油画伞灯民间工艺品展销馆,有一盏特殊的灯笼,两个名字格外瞩目——“庄榕翔”的名字紧紧地贴着“康桂箖”。

  康桂箖笑着说,这是先生特地写的。除了是这家展馆的负责人,康桂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身份——“台湾媳妇”。

  2007年7月,台湾人庄榕翔受邀到大陆旅游,康桂箖是当时的带队导游,两人因此结识,互留了联系方式。那时,刚走出上一段感情的康桂箖把心思投入到工作上,手机经常交给儿子,庄榕翔因此和她的儿子多了联系。

  不知不觉,小儿子和庄榕翔日益亲近,甚至称呼其为“庄爸爸”。庄榕翔的耐心和关爱逐渐打动了康桂箖,两人也走到了一起,并在2008年的七夕登记结婚。时至今日,小儿子还会时常打趣,“妈妈,你会嫁给庄爸爸,我是媒人。”

  虽然喜欢台湾的生活,但每逢年过节,康桂箖就会想念家乡平潭。2017年,在庄榕翔的大力支持下,康桂箖决定回到大陆,在平潭开一家台湾油画伞灯民间工艺品展销馆,向大陆推广台湾的伞灯文化。

  伞灯是流行于台湾地区的一种灯笼,因不用时可像纸伞一样收起而得名。康桂箖介绍,岚台传统灯笼的骨架用的是台湾高山桂竹,竹子多节,代表节节高升;竹子又多生竹笋,有多子多福、绵绵不断之说。

  康桂箖不断尝试融合岚台两地非遗文化元素,设计制作出平潭“双非遗”贝雕灯笼,体现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平潭贝雕结合台湾伞灯,有着两岸相连、福泽连绵之意。”

  2020年,平潭将澳前中心小学、岚城中心小学、城关小学确定为岚台传统灯笼非遗传承基地。康桂箖开始带着团队成员走进校园,举办灯笼制作教学课程,从伞灯选材、寓意、工序等入手细心讲解,在孩子们心里播撒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每当看着孩子们先用铅笔在伞灯上打底稿,再用狼毫小笔勾线,然后晕染底色再染表色,根据画面调整颜色;抑或将京剧脸谱、京剧人物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剪纸等技艺融入伞灯的制作中,康桂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欣慰。

  “两岸同根同源,是一家人,台湾的灯笼制作技艺源自大陆。我们希望通过进校园的方式,让更多学生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和制作技艺,了解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康桂箖说道。

  未来,康桂箖还计划将岚台伞灯与福州脱胎漆艺相结合,开设灯笼漂漆DIY课程。她表示“我们希望制作出更多凝聚着两岸元素的传统灯笼,用每一盏灯笼讲述两岸的故事,传递两岸的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