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南平:特色科普展现亮点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4日电(张丽君 黄杰敏)“宋代点茶表演、空中基站无人机展示、葡萄园套种旱稻示范……今年科普日南平主场科普宣传真是亮点十足。”近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南平主场活动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中山广场举行。

  当日,来自市直、建阳区对应单位、市属学会(协会)等45家单位的147名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作人员参加,大家结合本单位业务和优势,围绕科技创新、科学教育、数字素养、生态文明、卫生健康、应急科普、农业科技、水利科普等行业领域,采用现场科技咨询服务、发放科普资料、科教图片展板展览等方式,面向公众开展科技教育、网络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文旅经济、防灾避险、信息通信等科技知识宣传普及。

  “来,这边慢慢的投茶注水,让抹茶与水融合。”在南平市文联的展位上,来自武夷山的茶艺师吴家璐身着汉服,她耐心地教学,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据市文联工作人员吴明月介绍:“宋代点茶是我们南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还展示建阳建盏这张名片,更好地把我们非遗文化宣传出去。”

  “我们在葡萄园下套种旱稻,把空间利用充分,同时也更好地解决葡萄园占用农田,不影响主粮作物生产,双管齐下。”走进南平市葡萄协会的展位,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头戴草帽,正热心地向市民推广新品种种植技术。他叫谢福鑫,是全国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致力于推广葡萄种植技术,被农民朋友们称为“葡萄仙”。退休后,谢福鑫又继续当起“义务科特派”,依然奔走在田野大地上。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还在探索葡萄树下套种粮食作物的新模式。据了解,南平市葡萄协会科技人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展葡萄园冬季套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近年来开展套种马铃薯,小麦、旱稻等粮食作物的试验示范,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闽北“葡萄仙”谢福鑫(左一)和市民交流种植技术。(黄杰敏 摄)
闽北“葡萄仙”谢福鑫(左一)和市民交流种植技术。(黄杰敏 摄)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选育的新品种,是我们南平自己的种业芯片。”南平市农科所的展位上,副所长刘端华正自豪地介绍着。小小的展台上,金黄饱满的水稻与玉米种子、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葡萄、油润馥郁的灵芝仙草……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惹来一众市民的目光。近年来,南平农科所紧密围绕南平“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加大农业基础研究,努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树牢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懈奋斗,同时,南平农科所也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科学文化的重任,让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共振高飞。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南平市科协,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网信办等16家市直单位主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