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八闽文脉·记忆 | 厦大长汀往事

  长汀,地处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是客家首府,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和经济中心,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个山城之一。

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校址。(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校址。(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美丽长汀(朱芳彬 摄)
美丽长汀(朱芳彬 摄)

  抗战期间,处于战火严重威胁下的厦门大学,为了保住民族文化和教育人才,内迁山城长汀。由此,厦门大学与长汀在抗战烽火中炼就了一段不朽情缘。汀江哺育了厦大儿女,长汀父老乡亲以真诚和淳朴接纳来自海滨的学子;厦门大学给长汀带来进步思想和科学文化,促进了古城汀州文化教育、经济发展,使长汀成为抗战后方文教、经济的集结地之一。

  内迁长汀,建设一所“屹立在敌人的面前”的大学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1年倾资创办的,是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期,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陈嘉庚的企业陷入困境,厦大办学经费日渐匮乏。在支撑厦门大学长达16年之后,陈嘉庚决定将厦门大学无偿捐献给国家。

  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改归国立。7月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著名的机电工程学家、留美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为校长。

萨本栋(1902—1949年),字亚栋,号仁杰,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物理学家、机电工程学家、教育家。(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萨本栋(1902—1949年),字亚栋,号仁杰,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物理学家、机电工程学家、教育家。(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办学时条件简易的阅览室。 (来源:厦门大学)
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办学时条件简易的阅览室。 (来源:厦门大学)
嘉庚堂(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嘉庚堂(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当时长汀县城全景,厦大校舍散落于长汀北山麓。(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当时长汀县城全景,厦大校舍散落于长汀北山麓。(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用树皮搭成的教室。(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用树皮搭成的教室。(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厦大位于国防最前线且临近炮台,易成为敌人摧毁的目标。9月3日,日军袭击厦门,厦大校园处在战火中,于是迁校的计划被提上议程。

  厦门大学迁到鼓浪屿后,还是处于战火严重威胁下。当时,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沦陷区的诸多高等院校大规模内迁至西部各地。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迁到李庄,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东北大学迁至四川三台县,等等。萨本栋认为祖国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仍需维持:“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便决定将厦大迁往长汀。由此,厦大成为距离抗战前线最近的一所大学。

厦门大学在长汀的校园平面图(来源: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在长汀的校园平面图(来源: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迁往长汀部分路程图。厦大师生先走水路坐船到漳州龙溪,然后再步行至长汀。(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厦门大学迁往长汀部分路程图。厦大师生先走水路坐船到漳州龙溪,然后再步行至长汀。(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经过紧张的筹划和准备,1937年12月24日,厦门大学开始向长汀进发。从厦门到长汀,虽说是省内迁移,但其路途遥远,并且闽西多山,道路崎岖,图书仪器很难搬运。厦大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跨海渡江、跋山涉水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师生员工全部安全到达,于1938年1月17日在长汀复课。所有图书、仪器设备也赶在1938年厦门沦陷之前移出。

  在长汀地方政府和人民倾力支持、帮助及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厦大开始了校舍的建造和旧房的改建,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建造了男女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医院、操场等硬件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21年厦大建校时,就设立商学部。抗战时期,商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和商业管理学系。图为1938年国立厦门大学商学会消费合作社开幕典礼。(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1921年厦大建校时,就设立商学部。抗战时期,商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和商业管理学系。图为1938年国立厦门大学商学会消费合作社开幕典礼。(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1938年,厦门大学十七周年校庆在长汀留影。(来源:厦门大学)
1938年,厦门大学十七周年校庆在长汀留影。(来源:厦门大学)
1940年秋,厦大创设机电工程学系,朱家炘任系主任。主要教学骨干有萨本栋、朱家炘、张稼益等。图为朱家炘(站立戴眼镜者)指导机电工程学系学生在工厂实习。(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1940年秋,厦大创设机电工程学系,朱家炘任系主任。主要教学骨干有萨本栋、朱家炘、张稼益等。图为朱家炘(站立戴眼镜者)指导机电工程学系学生在工厂实习。(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同时,来到长汀之后,又聘到了急需的教师,调整了院系课程,制定了严格的教学制度,使厦门大学的教学研究走上正轨。

  励精图治,打造“南方之强”

  萨本栋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聘请高素质的教授,并亲力亲为,利用其个人声望,为聘请到优秀的教师而四处奔波,在其不懈努力下,群贤毕至。1939年就聘到李宗池、肖伟信、傅鹰、黄开禄、叶明升等15名教授,1941年又新聘各院系教授多人,如施蛰存、周长宁、时昭涵、徐人寿等等,这些都是曾在国内外一流大学读书,精通外语、学有专长的知名教授。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原设于鼓浪屿的复员处改为国立厦门大学新生院。6月,校本部开始迁返厦门,长汀人民夹道欢送,并向厦大赠送“南方之强”匾额。(来源:厦门大学)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原设于鼓浪屿的复员处改为国立厦门大学新生院。6月,校本部开始迁返厦门,长汀人民夹道欢送,并向厦大赠送“南方之强”匾额。(来源:厦门大学)
第一届(1940年度)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成绩比较表和全国国立各院校学业竞试成绩名次表,厦门大学位居第一。(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第一届(1940年度)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成绩比较表和全国国立各院校学业竞试成绩名次表,厦门大学位居第一。(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萨本栋(二排左四)在长汀厦大校门前与部分教师合影。(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萨本栋(二排左四)在长汀厦大校门前与部分教师合影。(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1937年8月,厦大创设土木工程学系,萨本栋校长兼任系主任,1940年秋聘得黄中、王敬立、李厚田等名教授,黄中为系主任。图为当时的土木工程学系办公室。(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1937年8月,厦大创设土木工程学系,萨本栋校长兼任系主任,1940年秋聘得黄中、王敬立、李厚田等名教授,黄中为系主任。图为当时的土木工程学系办公室。(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对于师资的管理,学校实行民主治校,教授治校,并根据厦大自身的情况,设立一些常设委员会,从职员中聘定委员,1941年就设立了招生委员会、校舍建筑委员会、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等13个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各司其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萨本栋尤其重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他说:

  本校一向对于学生程度之提高非常注意,在量与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对于质的改良,比起量的增加,尤为重视。

  他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使教学质量连续名列全国榜首。当时多个系主任,如外文系主任周辨明教授是国际知名语言学家;数学系主任方德植,是著名数学家;生物学系主任陈子英乃著名生物学家;中文系主任余謇,为著名中国诗词专家等。厦大在长汀几年中教学质量提高很快,声誉日渐上升。

  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全国大学生竞试,厦大在与西南联大、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的同台竞技中,按获奖人数与学校生数、系数及所需经费数的比率评判,均名列第一。1941年蝉联第一。

  厦门大学在长汀坚持办学八年,是厦门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八年:1945年,在校学生从284人增加到1044人,院系由原来的3院9系发展到4院15系。厦门大学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声誉,实现了“南方之强”的理想,成为屹立在粤汉线以东,浙赣线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美国地质学家葛德石1944年访问长汀厦大后,对厦大的办学水平极为赞扬,称赞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第一大学”。

  联手共建,打造南方抗战的最强文化阵地

  厦大师生到长汀后,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对长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私塾被取而代之为现代小学,高中、民众夜校开办起来,由厦大学生兼课,城乡民众受教育数成倍增加。

  自1939年至1942年,厦门大学总共有13个社团,分别是:厦大剧团、铁声歌咏团、数理学会、中国文学会、教育学会、化学会、经济学会、机电工程学会、生物学会、法律学会、政治学会、华侨学会、木屋学社。这些社团大部分是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

厦大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来源:厦门大学)
厦大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来源:厦门大学)
厦大剧团第一次公演抗战话剧《中国万岁》第三幕剧照。(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厦大剧团第一次公演抗战话剧《中国万岁》第三幕剧照。(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 “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代表南洋800万华侨,回国慰劳抗日军民,冲破重重阻扰,访问延安,得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结论。11月9日,陈嘉庚抵达长汀,视察厦门大学,高兴地说:“厦大有进步”“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 “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代表南洋800万华侨,回国慰劳抗日军民,冲破重重阻扰,访问延安,得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结论。11月9日,陈嘉庚抵达长汀,视察厦门大学,高兴地说:“厦大有进步”“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厦大师生所作抗日宣传画。(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厦大师生所作抗日宣传画。(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长汀第一份报纸《唯力》。(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长汀第一份报纸《唯力》。(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厦门大学在抗战时期出版了《救国出路》《抗日救国须知》《抗日救国方案》等抗日书刊,及《语言文字导刊》《科学》《教育周刊》《经济》等一系列刊物。由厦大师生创办的《唯力》,成为长汀第一份报纸。

  还创办《汀江日报》并发展为《中南日报》,副刊主要聘请厦大教授担任主编,著名作家夏衍、秦牧、魏金枝、李金发等大量作品发表于此,成为闽赣两省主要报纸之一,推进了长汀社会文化的进步。

  厦门大学帮助长汀组织成立抗敌剧团,排练戏剧剧目如《塞上风云》《前夜》《日出》《红心草》《野玫瑰》《蜕变》《凤凰城》等。话剧、歌剧如《夜之歌》《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万众一心》等,多次获得抗敌后援会的嘉奖。

汀江(彭绪荣 摄)
汀江(彭绪荣 摄)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来源: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来源:厦门大学)

  当时的长汀有大学、中学6所,15所普小,还有60个战时民众夜校,书局7家,民治日报、中南日报报馆2家,此外,其他机关、部队、银行、商店都先后涌入长汀,一时长汀城关人口剧增到10万人左右,出现了继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之后的再次繁荣昌盛。

  具有千年历史的小山城与第一所由爱国华侨创办的高等学府,在烽火中紧密联结,相依相存,同甘共苦,一起度过了艰难卓绝的抗战岁月,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灿烂的篇章。

  感谢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档案馆对本文史料和图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