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16日电 (江鹏 林先水 林金长)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河田镇蔡坊村深度山场、新桥镇湖口村塘背山场等地,一行人马不停蹄,顶着烈日,一边认真察看一棵棵长势喜人的树木,一边研究讨论进一步提升水土涵养的对策思路……连日来,长汀县人大常委会正就《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下称《条例》)实施情况,紧锣密鼓展开一年一度的执法检查。

长汀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数十年的“荒山战役”,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就,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106.66万亩下降到2022年底的30.5万亩,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57%。
2021年,《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长汀经验”走向世界。同年,长汀县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县。这些荣誉离不开历届长汀县人大常委会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面对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精准选题,先后开展了提升汀江流域河段水流量、林下经济发展、野生动物保护、《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实施等专题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直面困难问题,为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意见。

针对县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建议,长汀县委、县政府成立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深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向各乡(镇)颁发目标责任状和“林长制”责任书,向项目责任单位下发工作责任状,实行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书记主抓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体制机制和县领导挂钩乡(镇)制度,全面打响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2022年,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工作调研中了解到:现存30余万亩水土流失地成斑块状布、零星分散、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后续治理成本较高难度较大,是治理的“硬骨头”;已经治理的山地植被存在林分结构单一、防火防病能力差、水源涵养能力低等问题。
对此,长汀县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以汀江流域为重点,落实“六大工程”“十八项行动”等建议意见。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以改善林分结构为抓手,抓住每年植树节的有利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取得实效。

据了解,近三年来,长汀已栽植乡土阔叶树等树苗近千亩,大大改善了林分结构,提高了水源的涵养能力。全县已建成设施农业2200亩,成立农业合作社793家、家庭农场2698家;林下经营面积达191万亩,参与林农户数3.2万户,年产值32.2亿元,2019年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为了高质量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长汀作为福建省人大唯一县级基层立法点的作用,积极向上争取,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在省、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条例》颁布实施,规定每年开展一次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以发挥《条例》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保驾护航的作用。
走进位于河田镇的水土保持科教园,长汀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先后实地考察了来油坑治理对照区、露湖村项公亭千亩板栗示范基地、三洲丰盈杨梅生态农场茶果园等的水土流失治理落实情况。
来油坑山场原来是采矿点,严重崩岗造成强度水土流失,2012年开始通过“等高草灌带种植”等新技术,进行强化治理。检查组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建议加大崩岗综合治理整治力度,积极探索崩岗开发治理模式。
“全县新建崩岗经济、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05万亩,年产值3.6亿元。全年生态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1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0亿元以上。”福建省人大代表、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说,下一步,要继续降低水土流失斑块存量,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斑块数量,不断提升生态质量,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促进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
据规划,到2025年,长汀县要打造成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35年前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县人大常委会要始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时不我待的果敢,积极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充分发挥地方人大的职能优势,监督扶持并重,努力守护好青山绿水,将长汀既定目标变为现实。”长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