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0日电(熊旭明) 大田县地处闽中,是一座山区小城,是全国首批百个重点产煤县、全省五大铁矿区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是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曾经的矿业县城,现如今实现全域生态美丽幸福河,“半水”之美令人心醉、流连忘返。

2009年,大田面对“牛奶河、核桃露”的恶劣水生态环境局面,坚持以铁的手腕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吹响了“全面治水”的冲锋号,在福建省内率先探索实行“河长制”,开启了全省河长制工作先河。围绕“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的治河思路,实行“严管、勤查、联动、重罚”的治河措施,全力打造生态之水、安全之水、文化之水、活力之水、经济之水,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之水: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
面对经济快速增长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大田县委、县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哪怕税收再多,没有环保的产能坚决不要”,开始探索建立适应大田县情的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体制,河长制随之应运而生。随着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水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易信晒河”做法被评为“2015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大田被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教学科研基地”。

安全之水:一次执法改革的探索
有了河长并非万事大吉,因水执法涉及多个分管部门,职能交叉,带来了监督执法力单、失据、低效、推诿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治水工作的进展。
2012年12月,大田成立了福建省首个生态综合执法局,将水利、环保、国土、安监等部门行政执法职能集为一体,依法独立开展涉水涉矿领域行政处罚权,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治水成效显著提升,这一做法被授予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同时,在公检法部门分别设立生态侦察大队、生态环境检察室、生态环境审判庭实行联动执法,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做到线上及时发现、线下快速处置,实现从“九龙治水”到“攥指成拳”的跨越式突破,一条条黑臭河重现清流。
文化之水:一方山水人文的融合
大田在水系治理中大力统筹推进水文化建设,打造水文化景观。在县城,一条木栈道文化长廊连接起了道路、沿河、山地资源,为城镇及周边居民提供生态健康的宜居环境,重塑了山水城镇的风貌。

在均溪流域干流,通过提升两岸植被、构建水陆过渡带、营造生态湿地、设置亲水空间,打造了均溪河绿色生态走廊。在均溪流域支流,沿河两岸开辟了涵盖党建引领、廉政建设、产业带动以及孝道文化等内容的文化长廊。一大批承载着水文化的水岸风光带已遍布大田各个角落,水文化逐渐繁荣活跃。
活力之水:一场乡愁记忆的唤醒
碧水潺潺不仅留住了乡愁,也带来了蓬勃活力,保护母亲河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田县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协会,带动社会爱河护河,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越来越多的企业、百姓参与进来,委员河长、企业河长、百姓志愿护河队等纷纷助力,逐步实现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河长制迈向了“河水治”。

由此带来的是,经济社会发展逐年上新台阶,城乡面貌变化日新月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景象正稳步呈现,“老区苏区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正越过越红火。
经济之水:一幅幸福画卷的呈现
清清河流,滋养出金山银山。随着河长制系统治理的逐渐深入,河长制的理念已然从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转向水经济发展。大田县以河长制为统领和抓手发展河道经济,持续探索河长制+水景旅游、河长制+光伏扶贫、河长制+茶旅融合等发展模式,创新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家园、公园、田园、工业园、物流园”模式,将水美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从河长制到“河水治”,大田县走在前列,其他县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启老区人民的“晒水”治理模式:沙县建立了“县级流域河长履职工作制度”,将乐县开启了“水质竞赛” ……
三明全域治水如火如荼,成绩斐然,河长制工作正成为三明新的城市品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明将牢记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殷殷嘱托,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三明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