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泉州师院开展“民族文化融合”主题开放日系列活动

  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22日电 (洪少春)在泉州社科联、民宗局和南安市文化馆支持下,20日,泉州师院以民族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民族文化融合”主题开放日系列活动。

 民族预科生与高甲戏老师沉浸式体验高甲戏文化
民族预科生与高甲戏老师沉浸式体验高甲戏文化

  据悉,本次活动创新民族文化社科普及活动思路,突出闽南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主题,通过开放日把工作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延伸到校外。活动在泉州师院南安校区南安学院举行,吸引了周边乡镇多所小学学生参加,民族学生身着民族服装手拉手带领孩子们参加各项沉浸式民族文化融合的体验项目。

  在民族文化融合体验区,工作室组织小学生“零距离”接触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后的闽南传统文化及民间技艺,比如闽南人独有的泡茶品茗的待客之道,在茶文化体验馆,民族预科生身着民族服装展示精湛的泡茶技艺,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民族预科生结合各自的民族茶文化进行讲解和对比,在民族预科生的指导下,小学生初步学会了洗杯、洗茶、冲泡、敬茶等工序的茶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木偶戏传承人黄德模与民族预科生一起组织布袋木偶体验项目,布袋木偶老虎在黄德模的手中变得生龙活虎,校外小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被激发出来。

 闽南布袋戏传承人黄德模与学员互动体验掌中木偶
闽南布袋戏传承人黄德模与学员互动体验掌中木偶

  此外,在黄仲咸学术报告厅,来自南安市高甲戏剧团的领队和民族工作室李燕华老师一起组织高甲戏体验项目,演员们用优美的唱腔和启发式的问答带领小学生了解南安高甲戏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接着表演了高甲折子戏《岳母刺字》,在演员老师和民族预科生带领下,小学生在沉浸式体验高甲戏过程中激发起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在诗山教学楼,糖画、灯彩、金仓绣、妆糕人等闽南非遗项目也一一与小学生见面。糖画世家第九代传人陈学珍非常认真,以勺为笔,用优质蔗糖、麦芽糖制作了小学生们喜爱的各种动物、水果、鲜花、糖粽子,他甚至还能制作出各民族的传统物品。泉州花灯(灯彩)非遗传承人陈丽玲在民族预科生配合下,手把手传授花灯制作技巧,小学生近距离感受花灯制作的乐趣,领略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有的同学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还利用自带的材料制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泉州花灯工艺的特色花灯。而在金苍绣传承体验区,金苍绣传承人刘婉娥和民族预科生一起,认真指导小学生动手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按照自己设计的图案进行创意刺绣。此外,民族预科生也动手制作了代表本民族特色文化风俗作品,演奏马头琴等民族特色乐器。

  工作室老师、民族预科生与非遗传承人密切配合,一场文化融合的主题开放日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一件件由民族预科生与校外小学生共同制作的非遗技艺作品记录下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不同民族文化在这种主题活动中得到融合和升华。

  泉州师院民族工作室负责人洪少春介绍,2017年成立的泉州师院民族工作室是福建省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泉州市社科普及基地,作为创新思政和党建工作平台,工作室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作载体,积极开展闽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近年来,该工作室面向社会,开展以民族文化融合为主的社科普及工作,独特的民族文化、闽南文化以及多元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校外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