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西泠印社、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的“虞山印宗——赵古泥篆刻作品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拉开帷幕。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秋梅,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社委会主任龚志南,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等嘉宾出席开幕。


本次展览作为庆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的特别展览,同时举行了《虞山印宗——赵古泥印存》新书同步首发,赵古泥篆刻艺术品鉴会,西泠印社理事、本次展览策展人梁章凯向西泠印社捐赠赵古泥篆刻5方,向中国印学博物馆捐赠《赵古泥印存》钤印本(一函四册)等,推动多维度对赵古泥篆刻艺术进行研究与推广。
展览上,126枚赵古泥篆刻惊艳亮相,其中包含赵古泥自用印及为近代诸名家如萧退庵、沈石友、翁同龢等人所刻印,材质诸种,内容丰富,是赵氏存世篆刻作品中最具规模且最成体系的一次。
“策划此次展览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篆刻家和专业人士对赵古泥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原有的很多资料对赵古泥的介绍和推广较为薄弱,所以此次我们对他的篆刻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展示,并邀请多位海派和虞山派的专家学者来写文章,相信对篆刻艺术的研究和推广有较大作用。”本次展览策展人梁章凯表示。通过本次展览及书籍的出版,一方面可以有益理清赵古泥篆刻生涯之脉络,另一方面,对于今人全面认识赵古泥及其篆刻艺术,也可提供一份可靠而相对详实的实物资料。本次展览是广大艺术爱好者与专业人士的一场“寓博雅于方寸”的艺术盛宴,对于篆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广和普及,也具有相当的助益。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
附
赵古泥(1874年-1933年)堪称近代“虞山印风”一代宗师。赵古泥少时学印,曾赴沪叩吴昌硕为师,生前有自辑《拜缶庐印存》四十卷巨帙,身后为影印传世为证。他喜封泥之式,但所能见到的战囯封泥、秦封泥、汉封泥,如《封泥考略》(吴式芬、陈介祺合辑)所载拓本,大抵是钤捺泥封后的痕迹。故他的“封泥”美学与吴昌硕的金石残蚀趣味在类型上并不相同,这也决定了赵古泥一生未被吴昌硕笼罩的印学地位。而他少时即刻砚、刻碑,腕力超乎常人,故线条拙多于巧,重大于轻。又善治牙、铜、玉、水晶、玛瑙之异质印材,因此用刀之“重、拙、强”乃为一生本色。驰名已久的《沈氏砚林》(吴昌硕铭、沈石友辑),操刀者即为赵古泥。从之学者包括邓散木、庞士龙、周梅谷、汪大铁等均有所成,于近代雄浑一路印风影响可谓深远。
赵古泥拥有一般印家成长、成熟、成名的“通用”式经历,但又是一个不太有“时运”的艺术家。寂寞自处,有冲天之志却又难以遂愿;有开宗立派、着先鞭、充前驱之奋力实践却又身后寂寥;门下才俊本来聚合不少,但真能承其衣钵光大门楣者鲜。再加之不享长寿,年六十而殁,可谓天不假命。(记者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