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福建清流:探索山区县城职教发展突围路

  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7日电(雷朝良)每天下班之后,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东莹化工有限公司上班的吴启葵,都会开着小车去离公司不远的镇上,接放学的两个孩子回家。吴启葵每个月到手工资5000余元,他笑着告诉记者,“在家门口上班不比在外差,自己上班每月可休息8天左右,闲时还能照顾家庭和干点农活。”

  清流县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萤石矿资源丰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点围绕氟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已是全国主要基础氟产品生产基地,像清流县东莹化工有限公司一样的氟产业规模企业有16家。氟新材料产业是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清流县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萤石矿资源丰富。清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流县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萤石矿资源丰富。清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山区县,清流人才外流情况较为突出,当地氟新材料等产业人才结构性供给不足,成为产业发展壮大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今年2月28日,三明市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三明市委书记黄如欣表示,统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思路,把学校办进企业、把工程师请进学校,更精准、更高效服务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清流县结合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大力建设化工(化学工艺、精细化工技术、分析检验技术、化工安全技术)、康养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依托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产学研融合等,多措并举解产业人才之“渴”。

  吴启葵于2005年毕业于清流县高级职业中学,于2018年4月入职东莹化工,负责公司水碱洗岗位的操作。吴启葵说,当地为了鼓励企业职工专业化在岗,特意安排清流县高级职业中学老师给公司职工教授化工专业知识,以增强企业员工专业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清流县高级职业中学是当地一所省级达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该校校长罗海潭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大力开展校校对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培训的办学模式。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合作进行“二元制”大专人才培养办学,并通过“厂中校”模式,在企业一线培养中专学历化工专业人才,每周四下午送教进厂,让产业工人在岗学习、提升学历。

图为福建清流氟新材料产业园。清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为福建清流氟新材料产业园。清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清流县东莹化工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黄礼忠说,目前企业的生产已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这对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流当地开展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既满足了企业在本地的专业化用工需求,也解决了企业职工持证上岗和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清流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形成与区域产业体系相匹配,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职普相互融通、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清流县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立足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职教中心、社会培训、教育质量等等,打造清流特色化工新材料职业教育品牌,有效推进“双轮驱动”办学中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功能。

  针对当地化工、矿山、林业等企业人才培训需求,建设企业特种作业人员新培、复审换证的培训点和考点。近年,当地为县域内东莹化工、雅鑫电子等十多家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年均达5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达200人左右。与东莹化工、展化化工等4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开展16场培训,培训837人次,为企业输送255名专业人才。

  通过聚焦教育质量,清流县在2022年中职业学校高职分类考试成绩取得突破,本科、专科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舞、西餐热菜、中西式面点、酒店服务、职业英语技能等项目的职业技能比赛取得优秀成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