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再续沪明情| 解读《幸福的烟火》

  上海,迷茫的大学生、匆忙的外卖小哥、加班的程序员……在林茂生的沙县小吃店里,享受着一碗拌面、一笼蒸饺、一盅炖罐……

  4月3日,由中共三明市委宣传部、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沙县区委区政府主办,上海歌剧院、三明市歌舞剧院、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演出的三明原创音乐剧《幸福的烟火》如期上演,该剧讲述了沙县小吃与时代相向而行的故事。

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现场。
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现场。
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现场。
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现场。
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现场。
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现场。
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现场。
音乐剧《幸福的烟火》现场。

  不忘沙县人最淳朴的初心

  剧中,主人公林茂生从“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走出,2005年在上海浦东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饰演林茂生后的陈朝宾,对小吃店主有了更深的印象,“包蒸饺、捞面条,样样都要自己来,都在透支身体赚辛苦钱。”他感慨地说。

  “我是沙县人,我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有从事沙县小吃的。”在剧中饰演陈秀珠的三明歌舞剧院院长童桂贤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他们很辛苦,正如剧中所说,凌晨一点,关门歇业,睡到两点,调馅和面,三点四点, 择菜备料,太阳升起,将炉火点燃。”

  虽然辛苦,但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千千万万个“沙县林茂生”没有忘记沙县人最淳朴的初心,保留了善良和诚实。

  “吃饭了吗?”“八块钱吧?”“不用了,快坐下吃吧!”这是剧中林茂生和外卖员李玉林之间的对话,原来李玉林因为送单晚了十分钟,被客人退单,林茂生为了安慰他,请他吃了一碗沙县拌面。剧中还有一幕,客人香奈儿在店铺躲雨,当雨小时,她准备提着鞋,光着脚出去。林茂生见状,拿出一双粉红色的拖鞋递给香奈儿,说:“ 穿这个吧,我刷过,很干净,别嫌弃。你那是双好鞋,淋雨就可惜了,好鞋,得省着穿!”

  “在剧中看到多年前的自己”

  童桂贤在剧中饰演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驻上海联络处主任陈秀珠,该角色还是“小三线”建设时期支援三明的上海人的后代。

  “上海是沙县小吃走出福建的第一站。在秀珠身上我看到了20多年前的自己。”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鑫说,“2002年我被派往上海,成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驻上海联络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那时候,上海只有8家沙县小吃门店。”

  上海与三明确立对口合作关系以来,沙县小吃有口皆碑。2月下旬,三明名特优产品展销会暨沙县小吃华夏行(上海站)在上海环球港启动,沙县小吃好评如潮。截至目前,沙县小吃在沪已有4000多家门店,1.2万从业人员,年营业额超28亿元。

  “我很喜欢三明这座城市”

  《幸福的烟火》主创团队分别来自中央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省歌舞剧院等优秀院团,共有60多名演职人员参演这部作品。

  “在剧外,音乐剧本身也成为沪明两地歌剧从业者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展现出了新时期沪明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气象。”童桂贤说。“在合作的过程中,我觉得上海的艺术家们不论从业务上还是态度上,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很喜欢三明这座城市,‘数一数二数三明,看山看水看风景’是我们在这里感受颇深的一句话,所言不虚。”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饰演吴慧珍,她说,“我的朋友也从福州赶来三明,看今晚的音乐剧。”

  揭秘“007”

  在剧中第一幕第4场《伪装》中有这么一段,顾晓晖小声地和林茂生说:“我要是帮你找到便宜的菜市场,能不能和组织上说说,吸收我当编外情报员。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当007。”“007我说了不算,不过,我这儿缺个编外刷碗的。”林茂生回答。

  如剧中所说,沙县小吃店铺高密度出现在每个城市,的确有“组织”,但不是“007”。

  为推动沙县小吃产业发展,1998年3月,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在该小组的框架下设有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小吃办)、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和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三个机构合署办公,分工协作。沙县不仅在区一级政府设立“小吃办”,还在下辖12个乡镇也设立“小吃办”,每个乡镇“小吃办”对接1至3个联络处。

  据统计,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已在全国设有34个联络处,组建了23个驻外党支部。目前,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达8.8万家,沙县小吃经营区域遍及全国所有省区市,并在新加坡、美国、日本、葡萄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落户。(记者 练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