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诗性教育”对中小学校育人方式转变的启示

  编者按:面对社会之风的浮躁与迷茫,人们的灵魂亟需栖息之所。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成为师生向往和留恋的地方?“诗性教育”正应其时,我国“诗性教育”的创始人和践行者柳袁照先生,几十年来在教育一线辛勤耕耘,“诗性教育”是他多年的追求和收获,他本身就是“诗性教育”的一部浪漫曲。他的微笑,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也有历经沧桑以后的春温,恰似高山流水、彩云追月。

柳袁照校长
柳袁照校长

  2022年12月30日 ,福建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2022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关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其中《诗性教育对基础教育学校育人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我省有组织的教育科研项目,由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组织实施,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汤向明和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殷世东教授领衔负责,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荣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翟小宁担任顾问,时任苏州十中校长、“诗性教育”创始人柳袁照担任此项目总指导。

柳袁照在泉州市
柳袁照在泉州市
柳袁照与“诗性教育”项目组部分成员
柳袁照与“诗性教育”项目组部分成员

  福建省也在积极探索“诗性教育”的本土化实践途径。为促进项目实践学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2022年12月3日,“诗性教育”研究项目组全体成员在泉州市丰泽区东星实验小学召开了工作部署会议,11所“诗性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围绕“诗性教育是什么?育人方式指什么?“诗性教育”与育人方式之间的契合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诗性教育”,对育人方式转变有何意义和价值?如何在学校开展“诗性教育”与育人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等几个问题,从诗性课程育人、诗意课堂育人、诗意评价育人等角度进行汇报,交流了对“诗性教育”在实践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泉州市教科所汤向明所长做总结,对项目的目的、意义、研究途径进行系统阐释,与参与学校共同探索“诗性教育”在基础教育学校中的育人作用和新途径。2023年2月15日,省级有组织的教育科研项目《诗性教育对基础教育学校育人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训活动在晋江市毓英中学举行。项目组作开题报告,全面介绍研究的总体框架思路,厘清项目研究重难点,明晰研究技术路线,明确研究预期成果,同时也表示项目组将从教育理论层面深度思考,提高成果层次,以真正厘清诗性教育与育人方式的内涵、关系、类型、策略方法等内容。项目组总指导柳袁照校长作专题培训讲座,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李迅实地调研,泉州市教科所所长汤向明及相关教研员,11个项目基地校成员代表共40多人参与培训。据悉,“诗性教育”现场观摩会将于2023年5月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由“诗性教育”研究项目组负责。现场观摩会将以“诗性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学校育人方式转变”为主题,设置主论坛和分论坛,邀请柳袁照先生、“诗性教育”项目负责人、“诗性教育”项目实践单位代表作“诗性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主论坛的主旨报告、专题汇报与实践推介。分论坛以“诗性审美课堂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为主题,设置课堂展示课、学术研讨与交流、专家点评等内容,通过开展诗性教育实践探索与研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支撑、驱动、引领作用,推进基础教育学校育人方式的思考、实践,力争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新型育人方式的优化。

  “诗性教育”是时任苏州十中校长、诗人柳袁照的毕生心血,其成果通过其多年在苏州十中的成功实践而闻名于国内教育界。诗性教育内涵丰富,有人性的、文化的和审美的。它是以学生、教师、校长的健康、快乐、自由发展为教育的第一位的;是以学生、教师、校长都必须有继承和创造优秀文明的文化自觉的态度、情感、行动为前提的;是以学生、教师、校长都学会了解、敬畏、欣赏和创造“美”为使命的。“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包括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三个教育内涵层面,并以“本真、唯美与超然”为基本特征。“诗性教育”不等于“诗歌教育”,也不是“诗性”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素质教育的特色化、个性化、校本化实施。它是基于对中华民族文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的一种素质教育理念与模式,既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又着眼于当下心灵滋养的迫切需要,依托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着眼人的成长与发展,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当今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苏州十中校园
苏州十中校园

  我国东西部各省都有一些学校在进行“诗性教育”的具体实践,“诗性教育”正在哈尔滨十中有特色、有个性的推进,成都、郑州等地也在以不同形式开展“诗性教育”的实践。让“诗性教育”走进学生,主要从以下六种向度展开。首先,诗意校长的培养。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引领者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品格,而富有诗意的校长正是诗性教育的思想灵魂和领跑者。校长的诗人气质和诗意风格必定会引领着学校文化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并浸润、涵养着学生的积极生命。其次,营造诗意的校园。抓住“审美、人文、感恩、生命、智慧和创造”六个主题词,把校园改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过程,并不断升华学校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本课程来构建,从而锻造学校文化之魂,塑造学校文化精神。再者,构建诗性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核心文化之一,它的构建对推动师生教与学的幸福生活起着促进作用,构建诗性的课程文化过程,也是师生享受学习乐趣、体会成功喜悦、感悟生命价值的过程。构建诗性的课程文化时,要强调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与人文并举的课程文化观;强调回归人的生命与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课程的均衡化设计与民主化的课程政策等。接着,建构闪烁道德光彩的审美课堂。具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构建基于当前考试制度下的有效课堂;二是基于理想诗性教育的有效课堂。“诗性教育”的有效课堂是道德的、审美的,是直抵人心的,是有思维品质的,是本真的又充满理想的,是愉悦的又是深刻的。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注意习惯与成绩的统一,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建构“诗性教育”的课堂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这种课堂文化,是能够充分激活学生以及教师的情感、思维、认知状态的文化。然后,提倡教师过一种简单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坚持教师与学生平等的理念,不“圈养”教师,给他们自由、创造的空间,提倡将教师的幸福融入于学生的快乐之中。最后,以诗心化育学生。“诗性教育”要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健康幸福成长为出发点,其思想或主张必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命题,“诗性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当下的学生。把责任、生命同求知放在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沉淀敏感、摆脱喧嚣与浮躁,充满情感又融入理性思维,凝练人生的品质和内涵,让学生品性的长进和知识的摄取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