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小青”走进泉港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青年 “传经送宝”

  “听完宣讲更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强了文化自信,对影视产业发展充满信心。”3月3日,“福小青”福建青年宣讲团走进泉港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得知有宣讲活动后,泉港“90后”青年,福建省电影家协会青委员、福建青年制片人柯建兴特地放下手中工作,驱车赶来会场听宣讲。作为一名创业者,柯建兴平常工作繁忙,系统学习理论的机会并不多,他表示,将继续深耕自己的工作领域,创作出更多的影视精品,讲好福建和闽南故事。

参观黄素石楼。东南网记者卢金福摄
参观黄素石楼。东南网记者卢金福摄
“福小青”宣讲团成员、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明惠宣讲。东南网记者卢金福摄
“福小青”宣讲团成员、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明惠宣讲。东南网记者卢金福摄
“福小青”宣讲团成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小霞宣讲。东南网记者卢金福摄
“福小青”宣讲团成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小霞宣讲。东南网记者卢金福摄

  当天上午,宣讲团成员和青年代表参观了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黄素石楼,该楼建于清乾隆六年,是当地一对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的,迄今280多年。石楼坐东朝西,只有一个门,在西墙有一拱形石大门,门匾上刻“式好攸宁”四字。“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家庭和睦,兄弟和好友爱,才能得以安居乐业。”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三楼楼顶的四面墙角,各有四个悬空的碉堡,长宽各2.8米,高3.6米,每个碉堡有4个射击孔,整个石楼可进行360度的防御。

  “在历史建筑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宣讲团成员说,通过参观让今后的理论宣讲与思政课教学有更多鲜活素材。黄素石楼历经近300年风雨沧桑依然坚固挺立,近年来也经过修缮,周边建设了前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前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古楼充满了新时代的精气神。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福小青”宣讲团成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小霞以《以信仰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为题,围绕百年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信仰和初心,追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根脉,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

  杨小霞是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政课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她在宣讲中结合了青年发展实际讲述道,广大青年要以史为鉴、放眼未来,延续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青年商会代表、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优秀辅导员等泉港青年代表参加了当天的宣讲。他们表示,要立足本职,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切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位于前黄镇的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由福州大学、泉州市泉港区、福建石化集团三方共建,2016年9月学生开始正式入驻,为促进石化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施“石化强省”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学院的报告厅里,“福小青”宣讲团成员、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明惠为广大师生作题为《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中谱写青春华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他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内容,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结合大量案例和青年故事,对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青年作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解读。

  出生于1984年的林明惠,曾在高校辅导员、学院团委书记、系党总支书记等岗位上工作多年,在高校面对95后、00后学生,他创新教学宣讲方式,用好线上线下平台,通过直播、微视频等形式,努力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他先后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乡村等开展了近30场的宣讲。当天的现场,他一边用手机直播一边宣讲,还和学生们答题互动,气氛热烈。

  党的二十大和青年有何关系?林明惠表示,党的二十大着眼“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描绘了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诗与远方”,擘画了“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呈现了将彻底改写现代化世界版图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对就业、创业、收入、住房、科技、教育、人才、文化、体育等,与青年密切相关的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为青年送来了奋斗出彩的“青春礼包”,提供了乘风破浪的“成长锦囊”。

  林明惠表示,新时代青年应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成长智慧,学会“自找苦吃”,在学习、工作岗位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练就过硬本领,做有骨气的开拓者。

  林明惠的宣讲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纷纷表示,宣讲内容通俗易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深受感染和启迪,作为一名青年人要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更加努力学习,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记者 卢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