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高校赴长汀开展社会实践:山海情未了

  中新网福建新闻3月1日电 (甘睿烨 林思雨)“在那儿,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这是上世纪40年代福建省土壤保肥实验区工作人员调研长汀后写下的笔记。而如今,“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则是对长汀最好的描述。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长汀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深化水土流失治理,把握山海协作机遇,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嬗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福建大局。

  为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新山海经”实践调研队于2月26日到27日赴长汀县调研晋江-长汀山海协作开展情况和乡村振兴的成效影响。

  座谈交流:体悟山海协作凝聚力

  “以共建产业园区激活长汀区域经济发展的造血能力。”在与长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座谈会上,管委会负责人谈到晋江与长汀共建产业园区为长汀经济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自2012年晋江与长汀开启山海协作之路起,两地携力聚焦山海协作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序引导晋江产业向长汀梯度转移。据介绍,两地投入共建资金约5.29亿元,吸引41家企业入驻,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超亿元企业就达3家,可吸纳就业人员2000多人。

图为实践队在长汀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负责人合影留念。(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在长汀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负责人合影留念。(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在晋江(长汀)工业园区开展山海协作座谈会。(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在晋江(长汀)工业园区开展山海协作座谈会。(吴欣斓 摄)

  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园区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后,实践队员门体悟到了“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晋江经验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的有机融合,感受到“山海协作”这十几年来形成全新的规模经济带,以及“山”“海”在各个领域内互相合作、互利共赢的成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凝聚力”。

  实地访企:感受山海协作新成效

  实践队成员们实地走访了长汀经济开发区的多家企业。在长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2004年通过山海协作的号召,盼盼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长汀,在长汀扎根了十几年,充分利用沿海技术、理念、资金优势,支持苏区老区建设发展。

图为实践队在福建省长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座谈交流。(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在福建省长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座谈交流。(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在长汀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参观生产车间。(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在长汀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参观生产车间。(吴欣斓 摄)

  十几年来,盼盼集团展现了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积极开展村企联建、产业合作,给长汀人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为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教育事业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福建天守纺织新材料有限公司和长汀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队员们深入厂房、车间,参观了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体验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运用。公司的负责人纷纷表示,长汀政府的优惠政策、招商引商的真诚以及企业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入驻长汀。

  一家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作为山海协作的主体,扎根闽西大地,带动当地增收致富,谱写了山海协作的新篇章,是实践队员们参观后最直观的感悟。

  文化研学:感悟乡村振兴底蕴深

  “矮屋疏篱四五家,炊烟袅袅日边斜。乡村腊月黄金染,一段风光属菜花。”实践队的成员们参观了坐落于山水之间,有着与自然相融相生独特风格的河田古镇。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游家大院合影留念。(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游家大院合影留念。(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同台湾乡村振兴团负责人进行交流学习。(吴欣斓 摄)
图为实践队同台湾乡村振兴团负责人进行交流学习。(吴欣斓 摄)

  为了更好地开发河田古镇文化资源和古厝资源,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当地引入了台湾团队进行设计和规划。该项目的负责人说,通过适时引进台湾乡村振兴的不同理念,在不改变房屋格局的基础上将一些客家传统文化、国学大师陈鼓应的元素融入到民宿中,建立人才驿站,用来承办高校师生暑期实践、下乡等,为更多高素质人才了解乡村振兴提供平台。

  河田镇正是在发展过程中秉持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挖掘长汀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深厚底蕴,开辟在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山海协作的产业新领域、新空间。

  “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两天的实践调研让队员们不仅感受到“山海协作”带来的成效和改变,而且当地政府、企业、百姓身上的“长汀精神”也深深鼓舞着队员们。大家纷纷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青年一辈更要有信心、决心、恒心、耐心,提升专业水平素质,为实现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注入青春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