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做木樨茶、喝木樨茶是浦城人传统习俗,更是正月初一的重要仪式和正月里的待客习俗。
木樨,即桂花。而浦城木樨指的是浦城丹桂,其花色橙红至朱红色,是珍贵的观赏植物,经加工后可食用,且有健胃生津等功效。
用木樨茶招待客人,是浦城人最高的待客礼节。
木樨茶是茶非茶,其制作手工技艺独特。


先将木樨洗净入锅,烧水近沸,稍煮片刻,捞起冷却,倒入冷水静置数小时,再用冷开水漂洗一次,然后挤拧水分沥干,按比例加入白糖,充分搅匀混合,最后装罐密封即成。木樨蜜饯制作方法简单,但也是精细艺术。
清代梁恭辰的《蜜浸》记载:
(木樨茶)殚日夜之勤,穷工极巧,天时人工,一不相凑,色味便差。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蜜浸》
曾经,浦城人嫁女儿压箱底的藏着两罐木樨茶。会做木樨蜜成了浦城女人代代相传的一手绝活。


每逢春节正月初一,浦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特别的仪式:清早起来洗漱完毕后,全家人端坐餐桌前,家中主妇为家里每一个人冲好一盅木樨茶。先端上三盅上供桌,敬祖宗;然后一盅又一盅,从长辈到晚辈。
每喝一盅就说一句:“清清吉吉!”家人喝完杯中茶,预示新的一年清清吉吉,平安顺意。
整个正月,凡是客人到访,最先端出来的也是一杯木樨茶。因此,“清清吉吉”是浦城最经典的一句吉祥语——“清清吉吉”就是吉祥如意,“清清吉吉”就是幸福美满,“清清吉吉”就是万事大吉。
其次,浦城人对喝木樨茶极为讲究。


茶盅、茶盘选用青花瓷,搅拌茶蕊用白银小匙,是银匠精心打制的。家境优越讲究的人家,匙面雕刻龙凤与梅花等图案,并在银匙手柄处镶嵌一粒翡翠。延续至今,更多的是用浦城特有的青白瓷茶盅,也有用玻璃小杯。
浦城有着“中国丹桂之乡”之称,浦城人对木樨茶的热爱,是有渊源的。
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江淹在吴兴(今浦城)为县令时,在任三年留下不少诗赋,其中不乏吟咏丹桂之作,称南浦(浦城的别称):
缓步遵汀渚,扬枻泛春澜。
电至烟流绮,水绿桂涵丹。
——南北朝·江淹《采石上菖蒲》
在他眼里:
丹林一叶旧,碧草从此空。
——南北朝·江淹 《外兵舅夜集》
在《歌桂》中,他把桂花比喻为有情有义的丽人;在《卧疾怨别刘长史诗》中,他把桂花形容成坚强的有志之士。即使他卸任回京城后,仍然牵挂道:
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
——南北朝·江淹《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
木樨茶,自古以来也被浦城学子誉为“状元茶”。


浦城走出来的北宋状元章衡一生爱桂,夺魁后衣锦还乡春祭祖祠,作诗感怀:
文昌耿耿星常现,桂籍巍巍世不空。
——北宋·章衡《题资福寺》
宋仁宗赐章衡诗中道:
灵鳌振处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
——北宋·赵祯《赐状元章衡诗二首》
县境内的九牧镇折桂岭(古时称梨岭),唐代闽南林藻、林蕴联袂进京赶考,过岭题诗石壁:
兄弟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
——唐·林藻《梨岭》
果真兄弟双双中了进士,故后人称此岭为“折桂岭”,至今留下“九牧林家”的美好典故。
木樨茶,也是浦城人眼中的“宰相茶”。
南宋儒相真德秀回乡探友全忠甫,一蛊木樨茶喝下,作诗“三桂堂”:
唐人重科甲,拟以折桂荣。
终全岁寒姿,乃比秋香清。
——宋·真德秀《题全氏三桂堂》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杯木樨茶,就是浦城人待客的最高礼节。


在浦城,经过多年的演绎和发展,除却正月里的敬茶、品茶仪式和待客习俗,如今,不论是城里城外,住家还是酒店,有客临门,女主人必定会捧上一杯木樨茶。
泡木樨茶、敬木樨茶、喝木樨茶,已经成为浦城人约定俗成的待客礼节,更是浓浓的乡情记忆。
一盅芳香四溢的木樨茶,在滚烫的开水中绽放的朵朵木樨花,展现着山城的纯朴热情好客,更蕴含着浦城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