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劳育基地教师李金华:稻田里的守望者

  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2日电 美丽如油画般的山间田野中,一列高铁呼啸而过。沙县中小学劳育基地里稻香四溢,黄金灿灿。一位衣着朴素,皮肤被晒的黝黑的老师正在稻田里观察即将丰收的稻谷。

  李金华原本是沙县高砂镇乡村学校的老师,前几年听说沙县教育局准备打造劳育基地,农村出身的他凭借自身丰富的农耕知识,加上多年的教育经验,带着自信和热情义无反顾的参与进来,正式走进田间,成为沙县劳育基地的一名全职老师。

  但是劳育基地真正开始建设后,便遇到很多未曾想过的困难。

  比如,劳育基地里这么多土地,要选择种植哪些农作物既适合当地环境土壤,又要适合学生参与劳作?

  李金华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知识也在不停的更新换代,自己以前接触的传统劳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劳动教育。于是,他开始不停地往返农科院,请教专家顾问,从水稻品种的选择、到种植期间的农事环节、现代农业科技的融入、学生劳作方式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与农业专家一遍遍打磨。

  终于,专家推荐的优质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在孩子们的参与下,在劳育基地的稻田里被一颗颗种下,健康茁壮的生长着。李金华在田间亲手教学孩子们传统插秧的方法,同时安排了先进的播种机和农业无人机同时参与劳作,让孩子们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进步。

  取得初步成绩后,劳育基地又承包下了另一个乡里一所小学的校舍和附近山间的田地,准备扩大规模。因为老师们考虑的是:劳动教育光有田地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教室,能给孩子们传递理论知识,这样与劳动实践才能更好的结合。在多方考察后,选择了环境不错的冲厚小学暂时空置的校舍。

  不过,新的困难同时又出现了。每次参与劳育的学生很多,如果一次来200个学生,要分别坐进4间教室。但劳育基地师资很匮乏,上课的只有一个老师,怎么给200个学生同时上课呢?

  除此之外,劳育基地的校舍打理好不久,因为疫情的反复,学校组织学生翻山越岭来劳育基地也变得更加困难。

  好在此时,沙县区智慧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已在沙县落地生根。劳育基地在教育局领导的指导下,引入了科大讯飞的“三个课堂”。劳育基地的每间教室里都装上了音视频互动操作的一体化设备,一次性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个老师在教室里,就能同时给全校所有教室的学生都能一起听课;如果遇到城市里的学生来不了乡下的情况,劳育基地的老师也能通过三个课堂,远程和城市里的学校开展劳育课,甚至展示劳动过程。

  在与沙县区金沙第二小学的一堂远程劳育课上,李老师把带着泥土的萝卜秧苗和种子搬到三个课堂的教室里,跟远在城市里的学生们分享种萝卜的知识。“这种形式非常好,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师资不足问题,通过远程互动,孩子们更向往来到劳育基地亲身感受种萝卜的体验。”

  困难解决了,劳育基地的老师们就有了更多的想法可以实现:“未来我们还会设计更多的课程,除了农作物,还可以讲授花卉的等观赏植物的种植,和他们的生活离得更近。”

  金秋十月,孩子们春天插秧的水稻,终于在秋天喜获丰收。沙县劳动基地里召开了盛大的丰收节,孩子们在稻香里热火朝天的用镰刀收割,李老师在一旁看着孩子们抱着金灿灿的稻穗享受丰收的喜悦,自己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此刻的他像是稻田中的一名守望者,默默坚守,不停地探索、实践、追寻着劳动教育的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