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第六届中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15日电(李思源 吴江辉)由华侨大学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12日在华侨大学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马来西亚南方大学校长郑玉美院士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本届研讨会以“‘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合作、发展与共赢”为主题,来自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印尼国信集团,以及华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20余名专家学者、商界精英,围绕中马“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一带一路”与中马文化交流、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合作、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等议题深入研讨。

  吴剑平表示,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了重要指引。华侨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人文交流等方面与马来西亚长期保持紧密合作,成果丰硕。中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即是其中代表性的品牌项目之一,现已成为中马两国智库深入交流、推动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将为新时期中马两国“一带一路”合作、两国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郑玉美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为扩大马来西亚的贸易和就业机会带来正面影响,助力马方在合作中承接技术转移,相信中马战略伙伴关系将积极推动中马与东盟关系发展。她表示,举办“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将集思广益,为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与两国合作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研讨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会长李向阳研究员,印尼国信集团创始人、印尼宪法委任总统顾问、拿督斯里翁俊民先生,“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许培源教授,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委员长、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席、拿督吴恒灿先生作主题讲座。

  在《深化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主题演讲中,李向阳提到,未来全球范围内真正的贸易投资收益将来自降低供应链的壁垒。降低供应链壁垒与区域价值链的构建,乃至经济走廊的构建三者是完全同向的。通过建立以区域价值链为导向的经济走廊推动降低中国-中南半岛国家间区域内供应链壁垒,进而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自由化程度,三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将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经济走廊作为主要载体,从而形成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区域价值链,通过多层面、多机制的合作使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迈向新的台阶。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翁俊民先生在《“一带一路”与印尼》主题演讲中认为,作为北方和南方的大国,中国与印尼合作带来正能量,有利于地区安宁繁荣。面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我们有责任把事实讲清楚。中国崛起对印尼是发展机遇,印尼重视并受益于对华合作。“一带一路”不是中国扩张霸权,没有干涉印尼主权内政,它给印尼带来繁荣。不管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印尼迁都计划,都得到中国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给印尼提供了借鉴,印尼虽受疫情影响,但仍显亮点。中文已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相信华文教育未来可期。

  在《RCEP、IPEF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主题演讲中,许培源教授认为,当前亚太尤其是东亚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大国博弈最激烈的地区,RCEP和IPEF两种合作模式关键都在东盟。RCEP以多个“东盟+1”为基础,坚持东盟团结及中心地位,其推动的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符合东盟国家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将催化东盟国家的工业化并进入一个新的长增长周期。IPEF也以东盟国家为重点,旨在从经贸上将美日印澳“四方机制”拓展到东盟,拉拢东盟共同行动,但多数东盟国家在其主推的数字经济、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领域缺乏优势,过高门槛带来的损害将超过其收益。未来,中国将启动其超大规模市场以解决RCEP内需不足问题,东盟将直接受益。如此,各国与中国同在,无选边站问题。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互利共赢的全球化模式也将超越美国推动的地缘政治优先美国利益至上的全球化模式,成为亚太乃至全球经贸合作的主流。

  吴恒灿在《探索中国文学在马来西亚主流社会的出版翻译前景》主题演讲中认为新时代为了更好展现中国大国形象,同时也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中国文学在海外必须以“和合文化、共同发展”的形式,把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来推动,中国文学的表达形式要本土化、接地气,以海外受众欢迎的方式进行表达宣传,这样有利于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

  在分论坛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文化研究室主任许利平研究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陈再藩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中心宋秀琚副研究员等20位专家学者就相关研究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翟崑认为,当前“一带一路”正面临新的国际形势,而马来西亚国家情势的变化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合作主要面临战略、发展和安全领域的多重挑战。数字经济合作或将成为中马合作新的增长点。未来,中马双方应强化数字互联互通,提升数字治理、数据安全合作,积极构筑数字经济合作顶层倡议。

  许利平指出,次区域合作已然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加强中马两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是深化双方合作的重要途径。中马东增区合作拥有政治互信高、区位优良、经贸往来密切、专项政策扶植、资源禀赋和民意基础良好六大优势。未来,双方应当围绕“东增区行动计划”,在能源、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热带农业等重点领域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黄梅波表示,中国应加强与新加坡数字经济治理领域的合作,在互联网、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数字贸易规则,提升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陈再藩提出,二十四节令鼓应成为文化交流的脉动和品牌。二十四节令鼓已完成全球五大洲布局,展现巨大传播力。通过扎根校园,二十四节令鼓打出了年轻人“东方摇滚”的精气神。秉承文化中华的传承、传播和创新,后疫情时代,结合线上线下平台、以平台促进生态、以生态滋养文创将是二十四节令鼓的发展方向。为此,中马可共筑平台塑造文化品牌,发展为中外共融的文创事业。

  宋秀琚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中马人文交流提供了新路径,表现为双、多边人文交流相得益彰,创建新多边人文交流模式,推动双边人文交流向多边拓展,充分发挥RCEP域内华人华侨作用等。新形势下,做好中马人文交流需明确它与区域多边人文交流的相互促进关系。

  据悉,为促进中马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自2016年以来,华侨大学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常态化联合举办中马“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每年一届、两校轮流承办,围绕中马关系、合作、战略与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在中马两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