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9日电(郑志阳) 上涌镇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素有“德化粮仓”之称,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境内有涌溪、大张溪、梓溪三溪密布,水资源充沛,流域面积达56.8平方公里,河流水质达Ⅲ类。近年来,上涌镇党委、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河(湖)长制+”模式,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建设,以水系串联起乡村生态节点、特色农业及美丽乡村,全力打造“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全流域生态水环境。

管护创新,提高水颜值。一是市场化运作。为解决农村环境卫生“多头管理”“保而不洁”“责任弱化”的尴尬局面,2016年以来,我镇采取“三位一体”综合保洁市场化,将整个镇的河道保洁、道路清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三只分散的工种“捆绑打包”给当地有经验的保洁公司,确保了保洁队伍精简且稳定,保洁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保洁作业面积扩大,不仅为我镇环境卫生工作减负,而且更直接更高效地解决日常保洁问题。二是全覆盖管理。将河长制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投资15万元建设标准化河长制办公室,制定河长制工作制度,定时开展建后管护工作。成立了河长制领导小组,制定了河长制专项考核机制,健全了河道治理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有力工作格局,做到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三是全方位监管。在主要河道口安装监控设施,实时监控河道情况;聘请镇人大主席担任河道巡查官,镇河长、副河长每周巡河一次,河道专管员每日巡河,镇河长办联合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河道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应措施。

综合治水,提升水质量。一是抓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分三期进行,已完成微动力污水处理站4座(处理能力300吨/日1座,处理能力50吨/日3座),铺设配套管网10.6公里,建设标准三格式化粪池887户。二抓清理,关停牛蛙养殖场2处,并对非禁养区内保留的生猪养殖场(户)全面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建立乡镇常态化监督机制,纳入环保网格化监管范围和“河长制”巡查内容。三抓治理。加大污染企业生态治理力度,借助我县旧村复垦政策,爆破拆除曾坂水泥厂,复垦建设成稻鱼共生、稻虾共生,荷鱼共生基地500亩,发展生态经济,全力提升水质。


工程造景,凝聚水文化。一是打造星级河道。推进10.21公里的上涌镇涌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建设,划定蓝线岸线总长40.71公里,投入1401.81万元,推进生态清淤清障、生态护岸、生态护脚和浆砌卵石花池等项目,同时,以“漫游古镇绿岸”为主题,按“一廊一区三节点”的总体核心思路,构筑自然生态河流廊道、生态修复区和三条带状公园等生态景观,统筹兼顾河道防洪、排涝、绿化、环境整治等各项功能,并投资10.22万元建设上涌镇河长制文化主题公园,涌溪上涌段安全生态水系获评市级星级河道。二是打造生态廊道。推进上涌镇涌溪流域生态廊道项目,投资245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5公里,建设河道生态护岸10公里,生态步道5公里,修建鱼鳞坝和钢琴步道,打造亲水平台、网红打卡点。三是打造清新流域。推进涌溪上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投资720.7万元,建设水保生态清洁小流域(安全生态水系)4.11km,实施封禁、水保林、坡改梯、生态护岸、绿化带、水保生态园等,综合治理措施面积890hm2。

以水为媒,催生水经济。依托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上涌镇以“水文章”撬动“大振兴”,培育全省最大娃娃鱼养殖基地、全省最大高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全省最大早熟梨种植基地,同时带动乡村旅游、田园民宿、电商物流等产业蓬勃兴起,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动能,成功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涌溪常清绕古镇,青山绿水富上涌。上涌镇着眼以人文滋养水文,实施“河(湖)长制+生态文化古镇”模式,打造出一个“移步换景,步步见景”的美丽上涌,吸引游客舒心地感受处处“走在景中”,时时“如游画中”的上涌全域旅游的魅力,同时也成功吸引了一批企业驻足兴业,切实为上涌开辟一条以治水、兴水为中心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点石成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