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1日电(曾建芬)2020年以来,马尾区检察院立足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能,以办案为中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被害人合法权益,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牵头整合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教育、帮扶、救助等特殊职能各部门工作资源,全力构建“1+3+N”工作体系,不断画出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更大“同心圆”,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拧成“一股力量”,夯实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圆心”。一是加强领导,凝聚强大合力。牵头区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等组建“未成年人综合保护联盟”,凝聚22家负有未成年人监护、教育、帮扶、救助等职能的单位合力,形成党委领导、检察主导、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大格局。依托联席会议制度,部署阶段性工作,分析项目实施情况及具体问题,及时摆正未成年人综合保护航向。二是协同发力,开展全面保护。将完善未成年人校园保护网络、完善教育行业监管工作机制等7大类、19项未成年人保护重点工作纳入《实施方案》,标明各阶段、各单位的责任范围,同时指定专人根据各阶段工作部署制定台账对进度进行跟踪、通报,落实责任,对辖区的未成年人提供了“一揽子”保护落到实处。三是压实责任,倒逼工作质效。在区政法委支持下,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对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引发重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综治问责措施,充分体现了爱苗、护苗的决心。
构建“三大机制”,充实精准帮扶未成年人“内圆”。一是完善罪错未成年人矫正机制,打造“挽救”工程。建立检察机关指导、社工具体帮教、家长监管教育的矫正模式,为15名未成年人制订个性化帮教方案,帮助2名涉罪未成年人无痕回归校园、9名顺利就业。发出“督促监护令”3份,督促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并通过“三访”制度跟踪监护改善情况。二是落实“一站式”救助机制,打造“回归”工程。完善“一站式”救助机制,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逐案提前介入,避免反复询问造成二次伤害。综合运用心理辅导、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帮扶措施,让5名身心受创的未成年被害人尽快走出困境。三是完善未成年人社会救助机制,打造“佑苗”工程。建立未成年人安全信息库,对123名安全困境未成年人实行一人一档动态跟踪管理。设立儿童村居主任75名,儿童督导员4人,实现儿童主任和镇(街)儿童督导员全覆盖。强化校园心理干预机制,选派2名心理咨询师和具有资质的骨干社工24小时线上值班,依托12355青少年维权平台,为53名建档农村留守儿童解答学业、开展心理疏导。整合民政、残联等部门资源,向43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10万余元,向51名残疾儿童发放救助金20万余元。
开展“多元治理”,拓展社会综合治理“外圆”。一是深化法治教育。根据人员调整和学校增加情况,重新梳理法治副校长名单,成立法治副校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出台《马尾区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法治副校长工作的意见》,统一制作法治副校长身份职责公示牌,通过上墙亮明职责身份,23名法治副校长深入29所学校,开展普法宣讲71场,覆盖受众6万余人。全国首创的“法治副校长热线”制度被福州市检察院上升为全市检察机关品牌,面向全国推广。二是维护校园安全。深入贯彻落实“一号检察建议”,寄发《致家长的一封信》2万余封,引导家长对学生适时进行性教育。建立入职查询制度,筛查辖区2769名教职员工、安保人员前科记录,把好在校从业人员的“入口关”。联合对辖区65家学校开展复学“第一餐”等校园安全专项巡察,针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13条,排除特重设备隐患10处。三是净化校园环境。联合对校园周边138家食品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排除风险隐患11处,对5批不合格食品立案调查。落实“扫黄打非”工作,重点检查校园周边文具、玩具产品标签标识,是否存在销售不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书籍、报刊,检查有关经营主体73户,下架不合格产品37件,立案查办1起。四是延伸监督触角。切实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源头治理,联合检查校外托管机构31次,解决相关诉求26件。针对用人单位使用童工和违法使用未成年工问题检查用人单位313家,出动检查人员701人次。对39家宾馆、22家网吧等娱乐场所开展“一月一排查”,重点检查酒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宾馆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入住等情况,净化未成年人外部成长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