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江夏学院师生赴南平、三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1日电 日前,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分赴南平、三明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追寻福建文明之光”等三大篇章开展了一系列研学实践活动,以青春的笔触、镜头、照片、绘画、视频,以行动现初心,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新发展。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八闽大地为课堂,实践队来到了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朱熹园,走进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看福建发展新变化,感受八闽大地人民群众的振奋鼓舞。实践队队长曾倩同学表示,“在寻访调研中,我切身地感受到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面貌,更明确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本职岗位上求上进、展作为、做贡献。”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动力

  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实践队分别前往新四军赤石暴动纪念馆、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旧址参观学习,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默哀致敬等活动。

  2022年是新四军成立85周年,也是赤石暴动胜利80周年,组织师生重温中国革命史、中国党史和新四军军史上光辉的一页,引导师生铭记先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追寻福建文明之光 探索文化遗产新发展

  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索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是实践队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实践队前往三明万寿岩、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触摸文化遗迹,聆听历史回响,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万寿岩遗址里远古人类制作的石质工具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人类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闽越国时期王城的建筑布局、别具一格的陶器瓦砖、严整完备的水利设施……实践队员纷纷被古人的智慧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文化力量+艺术创意”,赋能乡村振兴

  为积极探索艺术创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师生通过深度对接南平王台镇溪后村和三明岩前镇白叶坑村,依托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传统历史风貌、红色遗址等优势,以“文化艺术”为媒介,从品牌塑造、项目包装、文创开发、规划设计等领域展开合作,用文化和艺术持续唤醒乡村、激活乡村、赋能乡村。

  实践队在溪后村还参观了科特派主题展示馆,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了解了1999年以来“科特派机制”的诞生、推广、深化、创新全过程。实践队员林淑余激动地说,“科技特派员制度正为乡村振兴注动力添活力,成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此行,实践队在五夫镇、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乡村文化研究院工作站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日后将展开更深度的共建合作。下一步,学院将依托与民盟福建省委会共建的乡村文化研究院,组织师生开展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等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专业优势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使命,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