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陈燚:科研就像“拳击”,必须拳拳到肉

  中新网福建新闻5月17日电(王颖) 有人说,项目上的科研工作无非就是写论文、发专利、做资料等纸面功夫,只是“锦上添花”的工作,但陈燚从不这么认为。

  他用行动反驳:“项目科研工作就像拳击,是以解决工程实际难题、推进生产为目的而开展的,不是“空架子”,必须拳拳到肉。”

  自我赋能,瞄准对手精准出击

  前些年,在中建五局大力推行科研工作的时候,仍有项目技术人员认为,科研工作无非就是坐在办公室里伏案的“纸面功夫”,陈燚多次认真解释:项目科技工作是针对项目施工重难点,主动出击,发挥创新科技的驱动力,以头脑风暴法的形式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优化施工方案和工艺,助力工期、品质履约。但大家的反应寥寥。

  直到福州地铁4号线项目额外承接220kv电力管廊工程,这种现象才开始有所转变。该工程管线迁改难、地质差、手续流程长、工期十分紧张,项目亟需一套新的基坑开挖方法打开局面。对此陈燚通过查找文献、沟通设计单位、实践探索许久后,终于创新出一套新型的管线原位保护狭长基坑开挖的施工工法,保证了基坑稳定性和管线安全、节约了管线迁改的成本、加快了施工工期,用不到5个月时间完成了原本电力公司计划3年完成的电力管廊主体工程,同时获湖南省工法1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并发表论文1篇。这一项新的改进在有效推进现场履约的同时,实现看项目科技工作的“大满贯”。

  陈燚以项目实际案例,强有力地向项目同事证明了:项目科研工作是以解决工程实际当中的难题、推进生产为目的而开展的,必须拳拳到肉,并不是打假拳、玩文字游戏,科研创新是科研工作永恒的生命力。

  善于借力,学以致用组合出击

  施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盈利。目前,工程上的创效套路早已业内皆知,因此更宽广的路是技术上的创新、革新,只要有了新工法和工艺,就具备使参建各方同意变更的前提,便可采取有效手段,增加设计变更项,促进项目开源,达到创效目的。

  陈燚所在的福州地铁4号线项目为总价包干模式,但地铁公司提出结算时清单项必须有相应的设计施工图做依据,否则无法计价。而项目前屿站清单中有一项安置房保护费用,设计单位以房屋没有风险为由不出具保护加固施工图。对此,陈燚通过查找文献、咨询兄弟单位、寻求高校智囊等手段,创新出一种在深基坑围护结构已经施工完成的情况下、施工利润高、房屋安全性大的安置房保护方案,从而具备了变更的基础条件。之后在车站主体基坑冠梁及支撑施工阶段,项目技术团队利用监测数据“推测”安置房沉降变形过大、房屋倒塌风险高的情况,并借此组织召开各方协调会,进行设计变更。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陈燚带领项目技术团队主动与设计单位对接并提供之前创新的新方法,解决设计单位重新思索新方案的难题。这一项创新变更,在保证安全施工目的的同时,实现技术创效金额400万元。

  潜心钻研,积蓄能量再出发

  BIM技术应用已经得到广泛普及,但不接受、不理解的声音还是很多。为数不少的项目员工甚至领导,认为这个新技术对于推进工程进展、减少管理工作量、降低工程成本起不到明显作用,认为它不过是一个“飞在空中的口号”。事实上,BIM技术是一门涉及范围很广、实用性很强的新技术。如果说这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并不是它不行,而是我们缺乏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善于研究的精神。

  福州地铁4号线项目两个盾构区间单线总长约1.8km,根据两个区间总长、电瓶车运行速度、盾构掘进及管片拼装效率等因素,拟定只设1个盾构始发基地,经过多次协调,业主和设计始终不同意。陈燚从BIM技术出发,建立二次始发站盾构临建标准化场地模型,使各方对二次始发站设基地的缺点、难点、成本一目了然,同时模拟了在二次始发站站内设道岔让电瓶车错车运行的方案,得出施工效率完全满足业主要求。最终,项目提交的方案成功得到各方同意,项目成功节约盾构临建及临电建设成本500万元。

  BIM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是一条杂草丛生的探索路,虽然陈燚早已不在BIM技术员专岗,但作为土木公司首个拿到国家级BIM奖项的“元老”,陈燚依旧努力钻研,持续让BIM技术更接地气,探索更多应用点,推动项目的技术创新。

  只有不断承受击打与压力,才能迸发无限的潜能。这些年来,陈燚步履匆匆,但脚下始终坚定沉稳。核心期刊论文5篇、省部级工法4项、国家级科技成果6项,发明专利3项。技术工作的每一拳都要有回响,每一拳他都竭尽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青年科研人,唯有主动出击,像拳击手一样敢于同困难和挫折叫板,方能在未来未知的世界中冲破障碍、一往无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