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沙县老旧小区街巷改造焕发“新颜值”

  仿古的牌坊、青灰色砖瓦、整齐的管线……19日下午,记者跟随福建省住建厅“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网络媒体行”探访了街巷改造提升工程,零距离感受沙县老街巷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沙县区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改造中充分挖掘老街巷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街巷文化,让市民在感受街巷环境变化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到古城记忆。

  沙县区高度重视老旧小区、历史街巷的改造管理,从2018年至2020年期间,相继完成了对老旧街巷罗家巷、曲巷、清水巷、池尾巷、班厝巷、田公巷等6个街巷片区的改造,总投资2750万元,改造面积约10.92万平方米,涉及1898户家庭。

改造后的池尾巷干净整洁。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改造后的池尾巷干净整洁。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近邻家园有几名附近居民在练舞。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近邻家园有几名附近居民在练舞。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邻里议事亭几名老人在喝茶聊天。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邻里议事亭几名老人在喝茶聊天。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池尾小院安置了12家传统小吃摊点。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池尾小院安置了12家传统小吃摊点。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每条街巷都有几家网红店。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每条街巷都有几家网红店。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改造前巷道内两侧建筑墙面、屋面、门窗破损严重,管线杂乱、市政基础设施差。” 沙县区城管局局长罗邦铭表示,改造完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旧街巷管线老化、楼体饰面脱落、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缺损、安全隐患多、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城市管理问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罗邦铭告诉记者,沙县区对老旧街巷精细化管理,设立了一、二、三级网格的管理体系,网格长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或主任来当,网格员由街道、城管局、市场监管局、市政、园林、环卫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共同担任,这样能第一时间发现、收集、解决问题。

  同时,在城区成立机动保洁班组,实行全天候、分时段机动保洁,确保街巷干净、整洁、卫生;建设邻里议事亭、物业纠纷调解室、网格员驿站等便民服务场所,引导街巷居民参与共治共享;成立城市管理女子巡查中队,每名女子队员配备5G执法设备,开展柔性执法。

  记者走进曲巷看到,蜿蜒百米长的巷子,东西南北八处拐弯,曲巷最宽的地方一辆三轮车可以轻松经过,而最窄的地方仅够2人并排而过。曲巷曾是沙县城区最具有市井烟火气息的地方,后来因为脏乱差,商业业态荒废了。

  “该巷子的改造主要对地下管网、空中管线及立面进行整治,以砾灰色为主色调,保留原有形态,并按设计增加了老砖皮踢脚线、蛎灰墙面、仿古披檐及门窗。”府前社区党支部书记林青霞介绍道,街巷硬件改造好、日常管理加强后,引进了餐饮、茶艺、酒吧等新商业业态。目前每条街巷都有几家网红店,老街巷与新业态碰撞,既活跃了街巷经济,又集聚了城市烟火气。

  在曲巷里有一个邻里议事亭,有不少老人正在喝茶聊天。议事亭原是街巷的死角,现在作为左邻右舍居民共商议事、协调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场所。议事亭由微网格长担任召集人,把邻里之间的小事在网格内化解,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缔造了和睦的邻里关系。

  位于曲巷内的沙县酒厂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名噪一时,占地1000平方米,现已改造成近邻家园,有几名附近居民在练舞。近邻家园内设立了城市管理大讲堂、物业纠纷调解室、城市管理网格员驿站等三个功能区。

  池尾巷过去被称为“民间小吃街”,以豆干、烧麦、喜粿、米冻皮等沙县特色小吃著称,但巷子小吃摊点多为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占用居民出行空间,影响市容市貌提升。为此,在老旧街巷改造过程中,沙县利用原来的一处政府收储的火烧房,修建了两层仿古木质结构的池尾小院,安置12家池尾巷传统小吃摊点,引进1家沙县小吃酒楼进入小院规范经营。

  “经过现场协调会、业主座谈会、摊位公开抽签、安置协议签订等系列流程,池尾小院在今年1月开业。现在,这里是沙县地道小吃的汇聚地,可以品尝到五六十种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地道小吃,是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品尝小吃的必来之地。” 林青霞说道。

  据了解,沙县区在老旧小区街巷的改造过程中,保留街巷原有建筑历史风貌,并对街巷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按照“一巷一特色”的理念,在侧重于对小区安全设施、管线下地、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实施改造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居民生活休闲的需要,增加了街巷内的景观绿化、休闲亭廊等设施,从而满足居民休闲活动的需要。今年,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沙县区将分两批次再次启动2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沙县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记者 卢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