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瀚来自广东汕头,现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他在泉州近10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与海洋史、船舶史相关的研究,以及遗产点梳理、申遗等有关的事情,是一位与“海丝泉州”深度“绑定”的年轻文博工作者。
从史料中发现泉州
林瀚说,自己的家乡汕头与泉州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在古老的中原农耕文明土壤中,诞生坚韧不拔的航海精神、重商精神,同样信奉海洋文化。为了造桥沟通两岸,与泉州的安平桥、洛阳桥、顺济桥类似,勤劳勇敢的潮汕人,建造了闻名遐迩的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
初到泉州,他完成了原海交馆通史馆的资料整理、录入工作,“这让我对泉州海外交通史有了一个较为宏观的认识。”
异乡人看泉州,与泉州人看泉州,有哪些不同之处?林瀚说,他在研究中经常进行身份切换,既把自己当作泉州人,又不时自我提醒:要跳出“泉州人”的身份看泉州。

而这样的视角,让他有了别样的收获。“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身份,我的家乡在汕头,‘第二故乡’是泉州,两地的异同点,正是我从事比较研究的很好切入点。”比如,几年前查阅史籍资料时,他发现历史上居住在古城的一位泉州人阮钦为,曾在汕头南澳为官。能同时涉猎两地史籍,让林瀚往往能从比较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林瀚说,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文博工作者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而亲身参与泉州申遗,让他这样的年轻人,幸运地实现工作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为第二故乡尽一份力。
2016年起,为配合申遗文本撰写,林瀚承担了部分遗产点的资料搜集工作,“搜集整理一个遗产点的资料,就是一次学习、了解泉州的过程。文本撰写前,需要对相关史料进行排比梳理,这能对遗产主题价值形成支撑、互相呼应。”
漫漫申遗路,参与的专业人员队伍中,有来自国家和省里的专家,也有本土的专家,所有人劲往一处使,为共同目标全力以赴,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比如,林瀚与老一辈泉州历史文化学者李玉昆一起,搜集泉州古代海神史料。他们翻阅浩繁史籍,寻找有关泉州海神变迁的记载——九日山祈风仪式祭拜的是“通远王”;真武庙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天后宫供奉的则是女性神明“妈祖”。林瀚说,宋元泉州祭祀这三位神明的庙宇还有一些,最终选择这三处典型遗址,共同展示了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并和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共同体现了国家与民间力量共同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让更多人读懂泉州
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以及磁灶窑、德化窑的考古成果,体现了宋元泉州与其他古代大港的区别——不光是“东方第一大港”,还具有雄厚的生产能力。
为了讲好这段泉州故事,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校、机构的考古力量,给予了鼎力支持,泉州文博人员也作出了不懈努力。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增补的6个遗产点之一。国际专家认为,宋元时期的一些重要的考古遗址,可以大大增强对港口城市曾经拥有权力和影响的理解,并指出,铁的生产和其他资源遗产点必须作中长期考虑。有鉴于冶铁遗址对于泉州港口、腹地间联系的重要性,寻找泉州地区冶铁遗址,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回忆起大家寻找冶铁遗址的过程,林瀚形容像是“大海捞针”。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咨询报告明确提到找出冶铁遗址对支撑申遗价值主题的重要性,他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向资源规划、民政部门查询地名、矿产等相关档案材料,梳理出泉州含有“冶”和“铁”的几百处地名。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先是挨个儿跑,足迹遍及泉港、洛江、安溪等地,后来筛选出几个重点区域深入寻访,再逐渐划定目标搜寻区域。单安溪,大家就跑了8趟。不仅如此,安溪当地的文史工作者也行动起来,找到了矿洞、古驿道、渡口等,把当地冶炼及产品运输路径串联起来。
“那是泉州的八九月份,大热天里,我们进村、上山,询问当地老者,从老人回忆中寻找蛛丝马迹。终于,在安溪青阳下草埔的深山中,发现裸露在地表的铁渣,接着在北大文博团队的支持下开展考古工作。经过后来的发掘,我们了解到,山里地表土覆盖下的铁渣,厚度达到5米多。”为了纪念安溪田野调查中来之不易的发现,林瀚搬起一块铁渣,与“战利品”合影留念。后来他才知道,这块从安溪竹山冶铁遗址采集到的铁渣,重达40多斤。如今,这块铁渣被陈列在海交馆主体楼一楼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内,成为宋元泉州冶炼生产基地的实物展品。
林瀚还参与了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的前期资料搜集、调查,以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以及南外宗正司遗址、清净寺等遗产点展示的文物搜集、大纲撰写与展厅布置工作。同时,他也利用“博物馆文学菌”微信平台,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数十篇有关古代木帆船的科普文章。这一系列还在推进中,以后将结集为《寻舟记:探访木帆船的故事》出版。
林瀚说,作为一名“新泉州人”看泉州系列遗产,最大的感触是,这是一系列活态的遗产,文物、遗址就在群众身边,既有文物属性,又传承保留了早期功能,比如洛阳桥、安平桥的交通功能,寺庙的祭拜功能等。“泉州的世界遗产,与居民具有高度黏性,是人们的生活空间,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宣传好这些宝贵的世界遗产,要取得居民理解,广泛发动居民参与保护工作,这也为其他遗产保护提供了经验。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要继续做好研究、策划展览,让更多人读懂泉州。”(记者 蔡紫旻 吴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