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闽侯铺展一幅幅动人“耕种图”

  开荒拓土种蔬菜,引导流转助增收、夯实基础促发展....。。今年来,闽侯县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山区高山反季节蔬菜、半山区时令蔬菜和平原区短期绿叶菜,助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以农业为依托的农家乐、果蔬采摘、民俗旅游等项目也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开花结果,吸引着八方游客。

石坑村民赖久曲在冬瓜田里剪枝。本报记者 林双伟 摄
石坑村民赖久曲在冬瓜田里剪枝。本报记者 林双伟 摄

  一幅以农业产业为基石带动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正在闽侯缓缓展开。

  返乡青年带好头 偏远山村土生“金”

  看着曾经荒芜的土地,已被花菜、茄子、南瓜等蔬菜“画”出了一幅五颜六色的多彩画卷,赖启铭感到成就感满满。出生于闽侯廷坪乡石坑村的他,曾经历过乡村凋敝的困境,也曾离开家乡去城市里“淘金”。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赖启铭选择返乡创业,在石坑村的抛荒地上“开疆拓土”,创办了丰景生态农业公司,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扶持下,趟出了一条山区产业发展之路

  大棚里50多斤重的大冬瓜,让石坑村村民赖久曲乐的合不拢嘴。原来,石坑村农业种植小而散,每家每户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2020年,村里90%的土地都流转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手中。土地流转后,赖久曲每年都有三份收入:土地流转金一亩达300-500元,加入合作社每年分红可达1万元左右,为合作社种菜的收入每年达6万元左右,一年能赚将近10万元。

  “把地交给合作社放心,比我们个人种得好”,夕阳下,年近花甲的赖久曲高兴地说,土地流转让农民有了更多选择。土地流转后,村民们腾出手来,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

  “蔬菜基地面积有500亩,上半年产值已达300万元。”看着大地上茁壮成长的蔬菜,赖启铭高兴地对记者说,返乡创业种植蔬菜让他重燃起干事业的激情,越来越好的村庄也吸引了30多名村民们回家,和赖启铭一起“将种植蔬菜进行到底”。

  蔬菜种植有特色 空心山村“不再空”

  海拔七百多米的竹岐乡山洋村在酷热的天气里依然凉风阵阵,漫山遍野种植的金姜让金姜基地负责人卢长汉看到了土地生“金”的希望。“金姜是由福建黄姜系统择育而成,根茎肥大,粗纤维少、肉质脆,辛辣适中,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卢长汉如数家珍,“基地种植的300亩生姜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因为海拔较高,交通不便,山洋村里山区半山区耕地被大量抛荒,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么好的耕地怎能就这样白白浪费?竹岐乡政府经过多方努力,把在永辉超市工作多年的卢长汉请回了“家”,带领村民们创业。

  今年3月开始,100多个工人在荒草丛生的半山区土地上干了一个多月,终于让曾经的荒地变成了适合金姜生长的沃土。曾经离开村里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因为有了种姜的“营生”纷纷返回家乡。60岁的范朝青就是返乡人群的一员,“这个岁数在城里打工也不好赚钱,回到村里种植金姜,我们两口子加起来一个月能赚将近一万元,还能守家在地,感到很幸福。”谈起充满希望的生活,皮肤黝黑范朝青,眼睛里有光。

  荒地上长出了黄灿灿的金姜,三十多个离家的村民们也陆续返回。随着金姜基地的发展壮大和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来,让空心村不再空空荡荡。

  基础设施大提升 农田处处“高标准”

  一条条机耕路、排水沟、引水渠井然有序地“穿插”在田野里;一排排蔬菜大棚整整齐齐地的“生长”在土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瓜果、蔬菜在夕阳下舞动着诱人的身姿....。。今日的闽侯乡村,到处都是这样动人的“乡村耕种图”。“你能想象到一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抛荒地吗?”看着昔日的荒地变成了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村民们兴奋地对记者说。

  闽侯县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振兴的结果。为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2021年闽侯县投入建设资金7500多万元,用于山区、半山区改善农田灌溉、排水系统、完善田间道路的配套、提高田间道路通达率、提高农田生态防护功能,建设高标准农田,扶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蔬菜水肥一体化建设、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等。

  有了好的开端,未来将怎样干?“我们将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协助开展产销对接,创造条件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蔬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逐步培育农业品牌,有效推动闽侯县蔬菜产业持续发展。”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章平对记者说。

  农业产业的发展成为了闽侯县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引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耕地抛荒撂荒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发展的蔬菜种植也为农村返乡人员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闽侯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为福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作出闽侯贡献,在乡村产业振兴的画卷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报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陈建鋆 张存金 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