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住的是茅草和土坯搭盖的房子,没有窗户,冬不御寒、夏不消暑,又矮又黑又潮湿。重重大山像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他们,家连着船,船连着家,被称为“连家船民”,过着“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的生活。上岸定居的梦想,奢侈而遥远。
自上世纪末起,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等领导的推动下,福建最特殊最困难的两个群体断穷根、离旧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因为“造福工程”,从此他们踏上的,是坚实的路;开启的,是全新的生活。
甩掉贫穷的“草帽子”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名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反映宁德福鼎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18户畲族同胞贫困的生活状况。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
很快,社会各界的帮扶物资,在这个挂在半山腰上的小山村汇聚。
有送钱、送粮票的,还有送羊羔、鸡苗、树苗的。但赤溪的地太薄了,羊羔养不活,树苗一种就死,当地群众无奈感慨:“不是我们不勤劳,也不是党的政策不好,实在是这里种地不长粮呀。”
10年“输血”式的扶贫收效甚微,1994年底,下山溪村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自然环境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只能换条思路:整村搬迁。
福鼎在山下的赤溪村划出一片平原地块,作为下山溪村民的迁入地,由政府提供建房所需的水泥、钢筋、青砖等材料,村民只从山上带下80根木头。1994年8月至1995年4月,下山溪村22户村民搬进了长安新街。随后的20年间,共有12个自然村350多户村民从数百米高山整村搬迁到了新村。
赤溪,迎来了真正蜕变。
和赤溪村一样异地扶贫搬迁的闽东群众,在新居前贴上了“造就一番新天地,福到万家颂党恩”的对联,“造福工程”因此得名。
1994年,“造福工程”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闽东的做法开始在全省推广。
1997年5月,一份来自福建省政协的调查报告反映:尽管近几年来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少数民族地区来看,“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实现小康”,还有一段艰巨的路程要走。
于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带队到闽东调研,着重了解农村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报告,建议“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分轻重缓急拟先解决茅草房改造这一最迫切需要的问题,明年以后再逐步解决‘连家船’等‘造福工程’事项”。
当年,福建下达600万元专项资金,限期年内完成“茅草房改造搬迁”。茅草房集中的霞浦和福鼎两地领导立下“军令状”——不摘下“草帽子”,就摘下“官帽子”。
1998年来临之际,宁德地区2000多家特困户,终于甩掉了象征贫穷的“草帽子”。
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
畲民下了山,连家船民依然漂在海上。
大海那么宽广,但连家船民的栖身之所,只有一叶扁舟。
长七八米,宽不足2米的小船,就是他们的家,劳作、吃饭、睡觉都在这儿。由于常年蜗居于逼仄的船舱,连家船民普遍身材矮小,双脚弯曲变形,被人叫作“曲蹄”。
他们上岸定居,比一般的“造福工程”更有难度。除了住房,还要解决子女教育、土地、水、电、路等问题。
省委、省政府提出,从1998年开始,花3年解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问题。
没有土地怎么办?吹沙填海,造地安家,地方政府免费供地,免征各项土地税费。
基础设施薄弱怎么办?政府负责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信号等“五通”工作。
建新房没钱怎么办?凡上岸船民,比照普通“造福工程”搬迁农户,给予建房补助。
很快,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船民终于在岸上有了家。上岸第一夜,定居点里家家灯火通明。
2000年11月初,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第二次前往福安下白石镇下岐村。
时隔不过两年,下岐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平旷的土地上,盖起300多栋新房,妇女们谈笑间编织渔网,青壮年往来奔忙、渔获满仓,黄发垂髫各得其乐。
村干部汇报说,为安置村里的连家船民,上级投入700多万元,分别在下白石镇镇区及毗邻的湾坞镇新建了2个新村和6个安置点,511户渔民2310人全部搬迁上岸。
看到船民上岸后都有了稳定收入、生活安定幸福,习近平很高兴:“现在,我们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如今,下岐村村委会的墙上,这句铿锵有力的指示依然醒目。船民们面对的,再不是漂泊无依的悲苦之海,而是耕耘牧渔的致富之海。
因地制宜,久久为功
暑假,正值赤溪的旅游旺季,慕名而来的游客,徜徉在青山绿水间。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这些年赤溪村上上下下的共识。
长安新街上,民宿、酒楼、特产馆、小吃店林立,门前有溪流、屋后是公园,新村新景,生机勃发。
去年,赤溪全村产业收入5500万元,其中旅游接待游客25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127元、村集体收入215万元。
只有透过村口“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才让人想起这里的日子,曾经是多么贫困和艰难。
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其中便包括“易地搬迁脱贫”。一个月后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向全国发出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令。
2016年2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网直播间与赤溪村乡民远程连线。
了解到赤溪村的贫困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92%下降到1%时,习近平高兴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在他看来,“赤溪村脱贫致富的历程就是全国扶贫工作的历程,要很好地总结。”
习近平同志推动开展的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造福工程”好做法,福建始终坚持。作为连续27年的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福建“造福工程”实施范围几经扩大。全省累计搬迁172万多人,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搬迁建成各类安置区3400多个。
记者手记
赓续脱贫攻坚精神 接续开创振兴新局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文风鼎盛,是宜居、宜养、宜游的有福之地。但好山好水间不乏穷乡僻壤。不是人不够勤,而是地太偏、土太薄、条件太恶劣。对于居住在这些赤贫之地的穷困百姓而言,摆脱贫困是毕生所求。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立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福建连续27年将“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累计搬迁群众170多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7300多个,建设各类集中安置区(点)3400多个。“造福工程”从源头上消除了贫困因子,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造福工程”扶贫搬迁,是福建扶贫开发实践中的经典做法。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唯有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才能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面对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福建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施策,开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复合药方”,汇聚起磅礴伟力,展现摆脱贫困的福建担当。
越过一山,再登一峰。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时代序幕随之开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涉及面更广,标准、要求、质量都更高,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我们必须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精准”二字,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制胜法宝之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同样需要精准发力。把控乡村产业发展方向要精准,做到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乡村规划要精准,避免千村一面,做到留绿、留旧、留魂、留白;乡村治理要精准,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基层智慧,调动起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脱贫攻坚的历史回望中,我们汲取力量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望中,我们笃定前行,接续奋进,努力在新起点上走好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传承
在新起点上阔步前行
沿着沈海高速行至霞浦三沙出口下,只要5分钟便到了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村口的大榕树葳蕤繁茂,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畲乡风情的墙画别具一格,装修一新的楼房整齐划一。粉墙青瓦与绿树红花下,结束了一天劳作的村民围坐在一起纳凉话家常。
曾经向往的生活,如今照进了现实。去年11月揭牌的“幸福之路展示馆”,从历史视角展现了东山村的幸福密码。







1997年以前,这个畲村有部分村民栖身于深山茅草屋里,居住地又暗又潮又偏僻,只有一条小路通往主村,遇到下雨几天都出不了门。
得益于“造福工程”,当地先后将155户畲村群众,从大山深处集中搬迁至东山主村,建成了二坑、三坪两个新村小区。如今,通过造福工程拔掉穷根的乡民,开始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上做表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东山村党总支书记钟祖钦说,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后,村里立足山海资源优势,为自己规划了产业振兴新路,“依山,发展四季柚、高山茶等生态农业,光茶叶年产值就超过220万元;靠海,发展紫菜养殖,建成3800平方米紫菜育苗室,年产值超1.2亿元”。
为拓展多元持续增收渠道,村里还探索“养鸡生蛋”模式,将扶贫资金作为股本入股,成立福家山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宁德市乾元泰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产销协议。每年每户贫困户可获得5000元分红。村里还建起了村史室、畲族文化墙、儿童快乐家园、农家书屋、畲歌楼,老百姓生活富裕了,精神也富足了。
“造福工程”,从源头上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如今,走进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一个个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崭新房屋,如同一道道亮丽风景,散发着幸福的味道。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精准措施,福建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到2019年年底,全省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653元增加到2019年的12525元,年均增长近25%。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眼下,福建正切实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后续扶持,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带领广大群众在全面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阔步前行。
行走在福建广大乡村,回访从深山密林中走出的搬迁户,幸福的笑脸洋溢在青山绿水间,奋斗的姿态雀跃在秀美风光中。
在屏南县双溪镇下七房村集中安置点,当地根据各搬迁点的资源特点、搬迁户的资源条件进行分类指导,引进企业、发展合作社,建立“经济实体+脱贫户”“合作社+农户”模式。搬迁户张振有高兴地说:“在帮扶资金的帮助下,我现在种植4亩锥栗,年增收1万多元。”
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深入挖掘疍民文化,扩建村史馆,将其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点、疍民历史文化展示馆、“海上莲花岛屿”、“白海豚观察站”、垂钓中心等串点成线,打造渔村特色旅游观光路线,渔旅结合成为渔民增收新引擎。
“通过实施‘造福工程’,我们实现了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精彩跨越。”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站在新起点上,福建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着力健全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 郑璜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