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遇见世遗|谢杰和册封舟

  明清两朝,福州籍的册封使共有5位,其中明朝的两位是陈傅和谢杰。由于资料欠缺,陈傅出使琉球难以考证。而谢杰出使琉球对后世影响颇大。

  谢杰(1535-1604),字汉甫,号锋梅,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人。谢氏族谱中记载,长乐谢氏是当地望族。谢杰“幼警敏,博学能古文词”,明隆庆四年(1570)乡试中举人 , 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这个职位在京官中地位低而声望高,晋升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谢杰两年后就被派遣出使琉球,回国后,历任光禄寺丞、两京太常寺少卿、顺天府京兆尹、南京刑部右侍郎、京城刑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逝后,万历皇帝“赠太子少保,遣官护丧,赐祭”。谢杰自出使琉球时的正七品晋升至正二品,逝后又被升级为从一品。在琉球册封使中能如此平步青云,得到万历皇帝恩宠,又得上司赏识的官员很少见,比如一起出使琉球的正使萧崇业,最后仅官至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而谢杰并非靠巴结奉承取得这样的地位,反而是经常规劝皇帝要“孝亲、尊祖、勤政”,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尽心尽责。

  谢杰著作颇丰,著有《顺天府志》《使琉球录》《琉球录撮要补遗》《日东交市记》《白云集》《遗诗》等多种。清朝时出使琉球的周煌非常欣赏谢杰写的琉球文章。他说谢杰的《使事补遗》,第一次认真地把琉球内容细分为 8 个部分:原委、使礼、册封、用人、启行、敬神、国俗、御倭。此外又有《日东交市记》,琐言二条,曰事权,曰恤役。在《琉球录撮要补遗》和《日东交市记》中,谢杰详细说明了册封舟造船和行船的用人问题。周煌对此十分敬佩,这促使后来的使者不敢马虎敷衍,十分认真完善自己的出使笔记,把琉球的情况写得更具体,方便后来使者参考。

  谢杰也是明朝出使琉球的册封使中第一个认真记录倭患问题的官员,并与自己麾下人员共同研究撰写了一本研究日本问题的书《虔台倭纂》。那么,谢杰出使琉球的经历如何呢?

  建造册封舟

  万历四年(1576),明朝任命户科左给事中萧崇业为琉球册封正使、行人司行人谢杰为琉球册封副使,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世子尚永为中山王。明朝期间,琉球国的君王在位时间都很短,和万历帝一起登基的尚永王在位 16 年,30 岁就病死了,但这已是明代在位时间很长的琉球君王了。

  明万历元年(1573),9 岁的明神宗朱翊钧和 13 岁的琉球国中山王尚永同时登基。两人都是儿童皇帝。万历四年(1576)任命萧崇业和谢杰出使琉球时,明神宗才 13 岁。了解明史的读者都知道,万历帝登基后并不执政,而是首辅张居正全权主持工作。其实明万历三年(1575),明朝已同意册封尚永王,但册封的过程特别麻烦,各种事务一拖就到了万历七年(1579)的夏天,萧崇业和谢杰才前往琉球。为何拖这么久呢?萧崇业在他撰写的《使琉球录》中说,因为嘉靖年间倭寇一直侵扰福建,导致福建为了建造多艘战船,把境内的许多良木都砍伐光了,而册封舟远航需要最好的木料,结果“采木经年”。采木经年还不算,造船找合适的工匠也难。怎么个难法呢?谢杰撰写的《琉球录撮要补遗》里提及了。

  谢杰在京城是个两袖清风的小吏,出使琉球前,由工部制造、礼部颁赐一套麒麟服,但佩戴的玉带需自备。因昂贵谢杰买不起,本想用保定石来替代,但和玉带对比品质差别甚大,担心到了琉球贻笑大方。刚好同僚张中贵别号“中山”,得知谢杰的烦恼后就对谢杰说:“谢使君去琉球封三坊七巷福船文化馆内的册封舟船首模型中山王,我的号也是中山,这也算缘分!”就慷慨地把自己的玉带借给了谢杰。

  谢杰到福州负责册封舟的建造,没想到这件事不仅费钱费力,既要找到合适的能工巧匠,还要协调各方力量。所以谢杰在《琉球录撮要补遗》中回忆册封舟建造之艰难:“天下事,假之以权则易集,权不在手则难成;况使夷航海,大事、危事乎!”这是说集权办事容易,手上无权就难了,而且航海出使琉球,更是要命的大事。

  谢杰为何发此感慨呢?因为那时福州没有巡抚,一切政务均由巡按御史来管理,结果权力分散,政事处理零乱。而且福州地区的倭寇尚未清除,他们不断前来骚扰,军队自救不暇,也无力帮谢杰处理册封舟之事,只是简单地在民间贴个告示:“封船、战船,事同一体。违误作弊者,以军法处理。”

  军方贴出这样的告示,乃因福建的一木、一料、一夫、一役皆由军队管理。管理军队的不是别人,就是督舶太监。这督舶太监贪污受贿不在话下,对福建地方事务都要插手干预,权势如日中天。按理,督舶太监要协助册封使的工作,但这些被皇帝宠信的太监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哪里管册封使的生死?军方对福建各衙门官员说:“采木虽系册封的事,也会骚扰民间。所有科司不许伐人墓树、风水树,不许拆人篱舍,不许伤人田禾;一旦发现,以军法处理。”也就是说,军方不想帮他们造册封舟,想节省一点费用,拿来造战船。这样一来,造册封舟就更难了。那些买木材和造船的人常常被一些囤货居奇的刁民捉弄、诬告。这些刁民每次告状都能赢,让那些造册封舟的人获罪。获罪还算小事,没有株连无辜的人才是大幸。谢杰因此感慨,明朝有册封琉球使者以来,这是头一次碰到军队如此蛮不讲理。当然,此前造册封舟也很难,甚至不顾册封使性命用战船代替,但那是在嘉靖年间倭寇侵扰的非常时期。最后,在谢杰的努力协调下,军方才同意建造册封舟。

  造册封舟需要大量的铁条和铁钉。军方派人到尤溪花了大价钱买了质量最差的铁料。负责造船的官员发现用这样的铁料造的册封舟在海上是禁不起风浪,就予以拒收。采购之人竟昧着良心反到军方那里诬告,结果造船官被军方捆绑关押。谢杰只好出面为造船官化解冤屈。

  接下来买木材也同样遭遇了诸多波折。当时造册封舟的木材除了福州附近山区的,就是建宁的最适宜。其中船桅必用杉木,舵木必用铁力木,还要樟木和其他杂木。这些木头应是几百年的老树。从偏远县区的深山老林运到福州十分费力。每过一乡运输巨木,需要整个乡村的民夫 400 多人来拖拉。每走一程就要换一乡的人来拉。十个乡就要动用三四千人。沿途经过各府、县,大约要发动 10 万人。实际上,每次这么多人拖拉巨木,花费的时间只是片时数刻而已。军方听说如此耗费人力,就换了一个做法,让 600 多名士兵来做,每天工薪加倍还配上好的伙食。这些士兵刚开始很乐意,可才 10 天就没人肯做了。因为原本要 10 万人昼夜轮流接力去做的事,现在由 600 个士兵来担当,且必须一个多月做完。谢杰调查了解情况后,就又去找军方协调说通,依旧按照原计划来执行。

  造一艘册封舟通常需 3 年时间,其间要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萧崇业完全不知所措,全赖谢杰去协调,所以在他撰写的《使琉球录》中诚恳地感谢谢杰。这是由于册封舟上需使用的物品,萧崇业和谢杰的官费根本不够支付,只能借用民间商人物品,用完了再退还。一些奸商设法用低劣器具来应付。谢杰是本地人,知道如何应对。他对这次福州监督造船成功的总结是:“我从容、温和婉转地耐心解释沟通,军方也能理解接受我的意见。所以,虽然工期推迟,但也不失为正直君子所为。”

  谢杰的事务被军方多方刁难,和他当时官职低有关,但他善于沟通协调,为人宽宏大量。让军方和正使萧崇业都十分敬佩,后来的一件事同样显示出他的崇高人品。他年轻时,父亲谢廷衮曾是长乐县学教谕,晚年有同族人冒他之名逃避赋税。当时县令刘禹龙告诉御史,逮捕谢廷衮。谢杰代父辩解,几乎被县衙役打死。谢杰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时,刘禹龙退职家居南赣。刘禹龙深恐谢杰趁机报复,但谢杰没有这样做,世人知情后皆服其度量。

  造册封舟,除了前面谈的购买巨木和铁料困难外,造船和行船的用人问题更难。谢杰说航海以船为命,造船的船匠很重要,这是基础,而船匠需要两种人:一需漳州的船匠负责把船造得坚固耐抵风浪;二需福州的船匠来合理设计船的规格样式。这两地的船匠缺一不可。行船期间,福州和漳州两地的匠人缺一不可,各有长处。漳州船工主要负责掌舵过海,而从福州出发则需要福州船工,因为福州的水路是否有暗礁,深浅如何,非福州船工不可。通常情况下,福州船工都选择长乐梅花、连江定海人,这些人深谙闽、浙海道。还要选一个福清的万安船工。这样每一航程都需要不同洋面的当地船工引导,共同合作。船上也有来自琉球的船工 30 人专门负责琉球的海路。谢杰是第一个写造船与行船用人的册封使,对后来出使琉球的使者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用人参考依据,少走了弯路,大大节省了国家的造船经费。所以,后人都夸赞谢杰对册封舟的建造贡献很大。

  在萧崇业与谢杰之前,陈侃、高澄、郭汝霖都写了《使琉球录》。谢杰在此基础上考虑得更周全细密,做事也圆融得当,协调有力。此后,出使琉球的使者基本依照他的记录来造船和用人,避免了损失。

  谢杰眼中的倭人倭事

  谢杰和正使萧崇业一起出使琉球。萧崇业写了《使琉球录》,而谢杰写了两篇补充,说明了琉球必请中国天使去册封琉球国中山王的原因在于中国来琉球举行的盛大封王典礼非常威武庄严,足以震慑到琉球国内的日本人,让他们对中国护佑下的琉球不敢轻举妄动。那时琉球国小民贫,不时向日本贷款。每遇到册封使来琉球,倭商不管在哪里,都要跑来看中国册封琉球中山王的仪式大典。倭商名义上是来祝贺,其实是来向琉球追债的,因为中国册封使总会带来丰厚的礼物。

  萧崇业和谢杰所带领的册封使团到达琉球时,倭人商船得到消息已先期到达琉球了。倭商中掺杂着倭寇。倭人所居舍馆,与中国册封使团居住的天使馆相距不过 2 里。琉球官方担心倭商在琉球惹是生非,不利于中国册封使团,就经常对两个册封使说一些危言,想把册封使团迁往久米村中居住。谢杰反对道:“只要管好自己,就不必担心。如果无故迁走,就是避倭,岂有堂堂中国惧怕他国的道理呢!我这次来,碰巧倭商也来贸易,原本没有纠纷恩怨,不是敌人,不用担忧!境外无私交,这是规定。只要管好自己的下属随从,不和倭人来往,就没事。”接着再次告诫自己的随从人员,禁止与倭人交往贸易,违者一律问罪。命令下达后,随从人员都十分遵守纪律,无人违法。

  过了一段时间,台风袭来,册封使团船队衙役与倭人在港口各自护船时发生冲突,倭人拔刀伤到衙役首领。首领顿时血流淋漓。谢杰为首领验伤,看伤口是被刀背所伤,不是刀口,庆幸地说:“这是倭人情急防卫自救,不是有意刺伤。通知所有衙役都回天使馆来,稍后我通知琉球科使方面去倭人馆里告诫他们。这些倭众必不为祸。”不久琉球中山王派了 2000 人来协助册封使团的船队妥善护卫好册封舟。倭众也不敢再犯。

  正是这次出使琉球令谢杰眼界大开,深刻了解中国与琉球、日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本的倭患问题,为以后撰写的重要著作《虔台倭纂》奠定了实地调研基础。他在《虔台倭纂》中介绍了日本的名称、地理位置、山川地形等,记录了明代中国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过程。谢杰认为中国应早日修筑海防,要未雨绸缪提早做好防备工作。《虔台倭纂》书中附有详细的《万里海图》和东莞县的大头船(乌艚)和闽船(白艚)的样式。闽船有六种,一二号曰福船,三号曰哨船,四号曰冬船,五号曰乌船,六号曰快船。这六种闽船都是用杉木制造。福船高大如楼,共 4 层,是当时海战的利器。在书中他还用心地让人把这些船的样式一一绘制。除了这些,连兵器样式也有介绍并配有绘图。

  谢杰的却金志

  日本对琉球虎视眈眈,琉球就愈加依赖中国,渴望中国派册封使来册封中山王也是想借中国力量壮胆,自然不敢怠慢中国的天使。嘉靖十三年(1534),尚清王为感谢册封使者陈侃辛劳奔波,赠 40 两黄金,陈侃谢绝。尚清王又命贡使把这 40 两黄金并一封信呈送嘉靖皇帝。嘉靖帝就命陈侃等收下。琉球为褒扬他们清正廉洁的操守,在王公贵族聚居的首里(今那霸)建“却金亭”。这赠 40 两黄金就成了惯例,以后中山王都要赐予册封正副使一笔 40 两的赏金。册封使们都会多次谢绝并写一首却金诗以表心志。谢杰也不例外。

  谢杰在《却金诗》中写道:

  夷中一宴一酬金,使君不改初来心。

  还君酬金尽君爵,为君翻作却金吟。

  ……

  不改初心,是谢杰的书生本色。谢杰有如此金子一般的却金志,为人自然清正,官运亨通,得到万历帝的赏识。据传,他任职期间还有各种奇遇。万历三十一年(1603)寒冬提前降临,眼看漕运就要误期,谢杰十分忧虑,向天焚香祷告。而此时,尽管漫天大雪,运河竟没有完全封冻,留下一条水运通道,使运粮船如期到达。真可谓苍天不负有心人,朝廷上下都十分惊奇,对谢杰也充满了敬佩之情。(璎 珞)

  ——刊于《闽都文化》2020年第一期